影片库
這是一個關於一群拾荒者在北京的故事,他們試圖從被廢棄物包圍的城市中尋找自己的生活。距離鳥巢國家體育場三公里外,是與城市風景截然不同的樣貌:約三萬多來自河南的移民住在那裏,透過手機和賣廢品為生。而在2015年,「廢城」即將被拆除…
"It is a story about waste and recycling, not only recycling waste, but life, as well as the logic of the villages and cities.
3 km away from the Nestle, National Stadium, there is a place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urban scenery. About 30,000 migrants from Henan province live here and make a living by collecting and selling waste.
Xu came to the ‘waste city’ 20years ago. He began as a construction worker, but now he is a millionaire. Liu came here 10years ago, he and his family collect and sell the used wood. The Wang sisters, 10 years old, daughters of freight yard workers, They were born in waste city and grow up here……In 2013, the waste city is going to be demolished…"
获奖情况:
2016年 入圍FIRST青年電影展
2016年 入圍香港華語紀錄片節 最佳紀錄長片
2016年 入圍廣州紀錄片大會 金紅棉評優
2016年 入圍華語青年影像論壇
2016年 入圍日本綠色影像電影節
2015年 入圍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
今年卓别林亚洲电影人士艺术成就大奖的获得者是田壮壮导演,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跟其他的大导演相比,壮壮导演身上总是蒙有一层神秘的滤镜,或许是因为他的作品,或许是因为他的经历。
今天,我们请他亲自来讲述,他和电影的故事。
2013年,中央电视台前资深记者柴静外出采访期间得知自己怀孕的消息。然而作为母亲的喜悦很快被女儿良性肿瘤的诊断结果所冲淡,虽然小天使的手术顺利完成,但她似乎开始为无时不在的雾霾污染担忧起来。紧闭的门窗无法锁住孩子渴望在蓝天白云下奔跑的悸动之心,无奈隐形的杀手时时刻刻都在 摧残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那么活。”抱持着这样的想法,柴静对雾霾的成因、组成以及引发的严重后果展开调查。我们才知道,原来2004年被人们当作雾的东西就已经是霾了。原来主要组成物质苯并a芘竟超标14倍之多。原来60%的雾霾污染物来自燃煤、燃油及其复合体。原来国家法律法规中竟有着如此多的漏洞。原来金钱利益的驱使下人类可以如此肆无忌惮拿着自身乃至子孙的性命开玩笑。
穹顶之下,你我无法逃离,却也并非没有办法……
中国有一句古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树锋和味芳,这是一对生活在上海的耄耋老人,是导演赵青和制片人冯都的叔公和叔婆。他们年轻的时候就相识,因为树锋的上一段婚姻,味芳在不经意间等了他十几年,人到中年两人才在一起。当他们携手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味芳却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树锋和味芳都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树锋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讲究“仁、义、礼、智”。在树锋的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是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同堂生活、吟诗颂词、研习书法……之后的命运却是他无法主宰:政治运动、工作调动、丧妻别女……直到1970年,他和味芳走到一起。
将近半个世纪的相伴相守,对树锋和味芳来说,爱是记忆,爱是缘分,但爱也意味着良心、道义和责任。在他们心里,无论对方年轻还是年老,明白亦或糊涂,都不可能磨砺掉内心深处的那份爱,因为爱已经变得淡然纯粹、深入骨髓。
如今没有子女在身边照应的他们,必须独自面对生活中所有的事情。而在经历了一生的波澜之后,树锋和味芳他们那种平静、乐观却又不乏尊严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这是一个关于记忆,关于爱,关于尊严的故事。于是在2012年,我们姐妹俩开始拍摄记录这段叔公叔婆的旅程,希望能为他们、为我的家族,为更多的人留存下这段不该被遗忘的时光。影片的拍摄从2012年一直持续到了2014年。味芳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她逐渐变得生活不能自理,不记得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不认识周围所有的亲戚朋友,只认识她的老伴儿树锋,信任他,依赖他,爱恋他!
对年近九旬的树锋来说,面对生老病死,面对自己爱人,他必须要做出抉择:将味芳一个人送进阿尔茨海默病的专门护理机构,他于心不忍;两个人一起住进养老院,就意味着要放弃还算是自得其乐的生活;继续独自在家照料味芳,他已深感力不从心。这种选择令树锋几度辗转……万一他生病了,味芳该怎么办?万一他先走了,味芳又该如何生活下去?两位老人的生活状态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是否依然能有尊严的走到最后?
中国目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人数达到了900多万,位列世界第一。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认识不够,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资源短缺,专业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严重缺乏,使得患病老人和他们家属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使得社会、家庭对留守老人的关爱严重缺失……想要在情感上、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慰藉,成为许多中国老人奢侈的念想!
生命尽头,记忆消逝,但树锋和味芳他们依然有享受生活,精彩人生的权力。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希望通过这部影片的传递,能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努力,让老人们能够拥有一个真正快乐而有尊严的晚年!
2015年 荣获 最第四届凤凰纪录片盛典 最佳提名奖,提名最佳传播价值奖。
2016年 荣获 厦门双栖影展 最佳纪录短片奖 ,想观看全片的可联系导演版权方微信:1714371600 (QQ )
该片是2013年纪录片《龙老一生》的续集,也是纪录片导演蒋能杰发起的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中的一部。
龙运松:一名普通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一直默默生活,不愿谈及英勇往事。龙老在耄耋之年,面对着镜头回顾自己一生;抓壮丁参军、转战南北、妻子另嫁、松山战役、接收日本投降等。
而今, 当年英雄疾病缠身,晚年落寞,老无所依,一直不明白,当年就是抗日了,怎么就成了反革命和兵痞了,还想着晚年能得到国家的认可,2014年龙老归队,而葬礼的悼词让我们反思。
A veteran, Mr. Long’s life was full of legend. Yet, he lived his life in silence and never told others about his experience in the battlefield. There were many scars on his body and he got three shots only in the Songshan Battle. One of them went through between the bones and the scar had been apparently seen so far.
Mr. Long went to the battlefield in the year he got married, where he received a letter from his wife. It read,” I’m going to remarry, may I get your approval?” Later on, Jiang Kai Sing was defeated and asked them to go to Taiwan together. Mr. Long refused,” No, I haven’t seen my parents for years.” However, when he got back to his hometown, his parents passed away soon and his wife had got remarried for two years. After that, he never got married again and lived his whole life in loneliness.
Mr. Long was defined as a bad guy or solider riffraff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Afterwards, when people asked him about his experience in the battlefield, he got scared as political investigation came to his mind immediately. “I’ve explained everything in those years, why you’ve come to ask me again? I’ve explained so many times.” To get rehabilitated, he kept visiting leaders of relevant institutions. All his family persuaded him not to do so, because “You’re the Kuomintang’s solider.”
He wa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with severe stomach problems, no care from children and high medical fees. He said,” I can’t get cured. If I don’t die this year, I’ll die next year. There’s no point living for a few more years. I’d better die today and I don’t want to be human being next life. It’s too tough.”
Only until 2013,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announced official documents to rehabilitate the anti-war soldiers. Meanwhile, the ministry promised that there were funds to deal with difficulties in their old ages. When Mr. Long heard this, he could not conceal his excitement with trembling all over. He kept asking,” Is it for real?” However, he had passed away before he received the pension. In Mr. Long’s funeral, a villager announced the memorial speech loudly, which drew us into deep thought……
有人,在面对恐慌和未知时勇敢拉响警报;有人,在举步维艰的条件下与死神争分夺秒;有人,在困境中守望施援,重唤人们对美好与希望的向往。在武汉——这座英雄之城,每个人都在努力做对的事,以他们的真心、无畏和正直,助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新华社记者勇闯“红区” ,60多位记者“疫”线拍摄。首部武汉战疫2个月全景纪录片,一部感天动地的中国抗“疫”群英谱。
兹心》是一部由患者、家属、专业人士亲述的关爱抑郁症公益题材纪录片。该片涉及青少年、高校大学生、孕产妇、中老年各阶段及多种职业人群抑郁现象,邀请并访谈患者或家属及医学、心理、教育、社会领域专家近40名热心人士,从个人、家庭、学校、医学、社会多个角度,为患者、为科学、为爱发声。
【影片简介】
《迁动人心》讲述的是上海中心城区四行仓库所在的晋元路地块的政府房屋征收、动迁的故事。棚户区里的2652户居民集体“辞旧迎新”,在短短一个月内,动迁居民签约率高达85%,创下上海闸北区历史最高纪录。然而这一切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夹杂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与不安,在利益面前新生的欲望与私心,让八十多岁的老管夫妇、孕妇付维敏、开了近20年面铺的老法师等家庭陷入到复杂而纷乱的情感里。
一场坎坷而艰难的“沟通之战”拉开了帷幕。政府与群众,征收组与居民,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在各自的利益与情感立场,谈判、迂回、交换、妥协……期待许久的动迁事项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灵。
【导演介绍】
崔轶导演
1978年生祖籍苏州,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本科,上海戏剧学院导演艺术硕士,
现为SMG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影视剧重大题材创作办公室导演、制片人
上海电影评论家协会理事
主要论著:
《电影导演的诗意调度》
2010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导演创作:
电影《笛声何处》,
第1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电影,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中短篇电视剧三等奖,中国首届MFA艺术硕士优秀作品奖(剧情类),2008年苏州五个一工程优秀奖
记录了拉萨一个居民委员会中发生的事。八廓街是环绕拉萨大昭寺的一条街道,人们都认为八廓街是拉萨的中心。八廓南街16号是一个古老的院落,八廓街四个居委会之一的八廓居委会就在这个院子中办公。这个居委会以及在这里工作的人员是本片的主要角色。从治安管理到计划生育妇女儿童问题,从人口管理到商业摊点整治,从解决居民纠纷到文化扫盲,居委会的权利和事务是极其具体而且琐碎的。本片以时间为线索,根据不同的时事背景,通过居委会的工作细节展示出这个最基层的权力机构与居民们的关系。
1997年获得法国蓬皮杜中心“真实电影节”的首奖,成为中国纪录片在世界纪录片影展获首奖的第一部作品。被收藏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
这是中国第一部在全国院线公映的关于赛车和自驾车探险运动的纪录电影。本片深入世界各地著名汽车赛场和无人区拍摄,历经3年无间断的深度纪录。在挫折与成功,泪水与欢笑中,展现了他们的风驰电掣的激情人生。
何子健,含着车钥匙出生的九零后“全能型”职业车手,成为F1车手是他的梦想。但是,他的赛车在中国方程式大奖赛中状况频发,想要拿到最后的冠军,他必须背水一战。
户外探险车手刘杰,无数次深陷荒野、绝处逢生,被称为“无人区大神”。但这一次,他收到一位美女车手的挑战书,她开着武装到牙齿的进口越野车。而刘杰决定驾驶国产车,在巴丹吉林沙漠中,开始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场较量。
韩魏是中国赛车界的传奇车手。多年前的一场金融风暴击垮了他的企业,是赛车帮他走出了人生低谷。他半路出家,用最快的速度拿遍了中国各种越野赛事的冠军。现在,他要驾驶自己制造的大黄蜂赛车,在世界上最艰苦,最危险的达喀尔越野拉力赛中,和世界顶尖越野车手们巅峰对决。
这是一个跟踪拍摄12年的故事,主人公从5岁儿童长成17岁青年。这是中国加入WTO后出生、成长的一代人。
2006年,北京一所幼儿园。"孩子王"池亦洋天天带领一群男孩演习打仗,有时也会打人,被家长集体要求开除;"小公主"柔柔是一位文艺童年,一心沉浸在童话里,遭到群体排斥。升入小学,池亦洋因为成绩不好,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天天挨批,人生陷入绝望;柔柔进入家庭学校,自由自在,但父母为她的未来升学之路发生争论。中学来了,突然遭遇的橄榄球带给池亦洋人生新方向,他恢复自信,赛场上努力拼搏,生活中却连连受挫:早恋被批,申请美国学校遭拒;柔柔远赴美国求学,成绩连续拿A,但一再被寄宿家庭要求搬离。2016年暑假,池亦洋入选国家队,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开幕式上他庄严地唱起国歌--这是他5岁时一度天天带领男孩们唱的歌;暑假柔柔回国,重返幼儿园做义工,认识到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国,地大物博,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了珍贵醇厚的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化的进步,那些珍稀的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我们希望能将这些文明以最大程度 的还原,去纪录,去流传; 美是一种生命体验,影片除了记录这一项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去了解,去认识 几千年来的文化内涵与韵味,无论这些影片中的人们来自哪里,从事哪一行,都拥有着同样 一份初心:渴望保留、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璀璨薪火》3D 是第一部展现中国匠人群像的 4K3D 立体实拍电影纪录片。在影片中,中国 匠人的手艺和人生,恰如中国的一幅礼乐风景画,你可以看到中国独有的师承关系,也可以 看到中国才有的敬物情怀,有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器皿,里面却盛放着中国的仁义礼智信, 传达出中国渊源深厚的文化传统。
《璀璨薪火》3D 纪录片电影通过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完整纪录,最大限度地展现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传承人们都各有不同,但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他 们渴望将自己毕生所得毫不吝啬地传授,传承。
北京服装学院大三学生王韵婷,被家人强迫学习模特表演。但她对模特不感兴趣,而是想出国学习外国文学。这年她被概念玖芭公司模特经纪人丁盛磊在学校发现。原来二人是老乡,丁曾经在他们的家乡小镇与王韵婷有过一拍之缘,丁盛磊惊喜遇见了旧识女神,并劝王韵婷赶紧签约做模特,却遭王拒。王告知其志向并不在此,只是为了应付家人混个学历的理由后,丁表示无奈却只能理解,给王韵婷留了名片联系方式,规劝王韵婷不要浪费自己的优秀条件,希望能在接到王回心转意的电话,后离开了,回到公司的丁翻出旧年珍藏照片并贴在在自己办公室桌上。磊暗暗觉得这个女孩特别有意思。不久著名设计师薇薇新品发布会即将在北京饭店举办,并到概念模特经纪部挑选模特人选,唯独一套特殊气质服装的模特人选迟迟定不下来,一筹莫展时发现了办公桌上的这张照片,便有意指定此模特就是理想人选的形象,磊欣喜,发现自己的眼光果然没错,于是便再次邀约王韵婷前来公司面试,王接到电话时得知自己连一套完整的模特卡都没做的情况下,就被设计师相中的消息感到意外,拿起丁的名片仔细端详,上网查询才得知原来丁盛磊所在的公司正是概念久芭,而丁这边接二连三的电话让本身就对这家传奇公司感兴趣的王韵婷心动了,概念客户要求服务至上的理念,也趋使着丁盛磊三顾茅庐对王韵婷软磨硬泡,终于让王韵婷心软,答应帮忙。
我们常常想象老年生活的悲惨,想象自我孤单身影拉长在无尽的黑夜。然而,他60岁,为了了解中国老年同志生活走遍大江南北;他70岁,为了追逐青春从来不曾停息;他72岁,和男友相伴50年相信有一种爱可以永存;他81岁,如果有人诬蔑老年人性功能衰退他一定会出庭作证反对。人说最美不过夕阳红,让我们跨越时代的鸿沟,探索年老的奥秘。来自于中国,意大利,比利时和荷兰四位老同志将为我们解读他们在过去,在现在,在未来。
湖南的一个普通而平静的村镇,一条等待动工的省级高速公路即将穿过这里。因为这条造价高昂的道路,许许多多以修路为业的外地人和各种施工机械潮水般涌向这里,在接下来的三年多的寒来暑往里,他们将扎根于这个陌生的地方获取利益,同时也洒下汗水与血水,甚至可能一不留神失去宝贵的生命。
随着他们的到来,当地的村庄和百姓也面临被影响被改变的命运:田地征收,房屋拆迁,庙宇重建,而人心和道德也一再经受微妙而持久的冲击。修路者和当地人,两个不同群体的生活和命运与这条道路紧紧联系在一起,彼此交织,偶尔冲撞,或喜或悲,或苦或乐。某种意义上,这条历经艰辛的道路是国家发展之路的一个象征。
1976年10月。为了庆祝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解放军驻京部队文工团联合演出文艺节目:三军大合唱《坚决打倒“四人帮”》;舞蹈《欢庆胜利》、《绣金匾》;男女声独唱、二重唱;合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歌唱敬爱的周总理》、《歌唱朱委员长》等。
《胜利号角》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而成,收录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第四届文艺会演部分歌舞节目。包含:《毛主席伟大旗帜高高飘扬》、《歌唱华主席》、《上井冈》、《送盐》、《胜利号角》、《抗日战士出征歌》等14部文艺歌舞节目!
大型军事题材纪录片《向毛主席汇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64年摄制的一部反映当年毛主席党和等国家领导人观看济南军区军事大比武的盛况。
画面里呈现出不少第一代国家领导人物的生动画面和军事表演的激烈战斗场面。此片在当年只限于内部发行观摩,影片时间长达一个小时。
国产首部纪实鸟类故事片——《天赐》。
2008年1月24日获国家电影局摄制许可证。该片历经七年七个繁殖期,采用高清磁带记录方式完成素材拍摄。影片讲述了一只黑尾鸥由出生到长大的艰难历程,期间经历了丧父之痛、失兄之痛直到最后失去母亲成为孤儿,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的故事。影片采用实拍的原始方式,忠实的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完成故事的情节发展记录。
主人公黑尾鸥——人们习见但并不了解
黑尾鸥是亚洲东海岸独有的一种海鸟。
每年春夏,它们选择亚洲东北部海域的孤岛繁育下一代。
繁育期间,黑尾鸥有着和人类一夫一妻制相似的家庭结构。每对黑尾鸥一般产3枚卵,但小黑尾鸥的成活率只有30%左右。
秋天到来,所有的黑尾鸥都会离开春夏繁育生息的孤岛。它们分成无数小的群落,有的会飞到南方去,有的就在北部沿海地带流浪。直到第二年春天,重回孤岛。
本片以上世纪60年代,支援大三线建设为初始背景。
由于这次发展的需要,有很多人们为了国家建设都热情积极的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千家万户,各有各的故事。此片就是讲述了4个普通家庭的故事。
处长江流域的神农架林区,由于地理偏僻,高山峻岭阻缓了当地山民与外界的联系。这个地方至今尚完好地保存着创世神话史诗《黑暗传》。
深山里,爷爷和儿子、儿媳、孙子过着简单的日子。儿子杨福新是个道士 ,以为死者超度亡魂上天堂为业。爷爷身体的衰朽、饮食上的担忧、媳妇的排挤,使得他无地自容,没有一个所谓的“灵山”能够藏身,他无非是指望着能吃点什么而已。人一个一个死,年轻人、老年人,道士儿子把灵魂一个一个带入他认为的所谓天堂。而爷爷却面视着灵山,一手抓住那尚未成熟的石榴……
本部纪录片直击“艾滋病”这个敏感而恐怖的话题,以跟踪拍摄被感染的马深义一家为整条线索,赤裸裸的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家庭面对生死的生活原态和他们的心路。上世纪90年代,在河南省南部的一些乡村中,很多村民在卖血脱贫的鼓惑中,因为卖血感染了艾滋病。马深义一家就住在文楼村。一家五口,除了大女儿马宁宁以外,整个家庭都是艾滋病的受害者。纪录片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讲述艾滋病带给整个家庭的这场灾难。
本片荣获2003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提名、2003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最高竞赛单元提名、2004年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和2004年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
湖北武汉一家全托制寄宿幼儿园,一群天真无邪的可爱孩子在镜头前展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他们会为了对父母的依恋而大声哭闹、会为了和小朋友偶然的争执大打出手、会为了穿不上衣服以及摆不好椅子而脾气大发、也会为了星期四和星期五的先后顺序讨论不休。孩子的心中没有对错,就如同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却又不可避免地被强加了许多来自大人的既定价值观。孩子无所顾忌的言语,似乎也折射出一些不难捉摸的意味……
本片2001年5月开始筹拍,经过3、4个月观察和准备于当年9月正式拍摄,历时14个月前期拍摄工作结束,于2004年3月正式完成后期制作,影片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外面充满着许多看似寻常但超出我们想像的东西。
这些每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东西是些什么呢?当这一切在我们眼前出现时我们会停下来看看吗?看完之后会想些什么吗?透过镜头重新再看一遍会怎样呢?会再想一想吗?
外面的一切,总在不断地开始和结束,所有这些并不会因你我的注视而改变,我们的注视除了能够触动一下我们的内心外,剩下的也只能是再将它记住而已。
本片素材拍摄于2001到2005年,片段长短不一,长则数分钟,短则数秒钟,都是发生在街头和窗外的凡事。透过这些日常的琐碎,或许可以看到些许生活的真实——平凡、平常、无奈、无聊、偶然、自然、情绪、情意、乐观、乐趣、生活、生命等等。
这是一部独特的纪录作品,而它的意义则是需要观众的一再沉思。当你对一个日常事件视而不见的时候,你可以将它拍摄下来看上一百遍,也许你会获得了完全不一样的观念。《外面》的勇敢尝试给许多独立纪录片创作人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启发。同时,作者的对当前社会如此丰富的纪录也是惊人的。影片从细微处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和他人饱满的感情。
★第47届意大利波波里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竞赛单元
★第11届里昂亚洲文化电影节/最佳影片新闻奖/新亚洲电影单元公众奖
自梳
拍摄地点:广东佛山
作者:骆仪
录音:赖格贤
参展纪录
2010英国Exposures电影节 最佳纪录片提名
2010波兰Aspekty视觉人类学电影节
2010约旦短片节
2010印度马杜莱国际纪录片与短片节
2011印度国际女性电影节
2011土耳其国际Filmmor女性电影节
2011爱沙尼亚Worldfilm塔图视觉文化电影节
2011英国RTS皇家电视学会学生电视大奖
2011云之南纪录影像展
这是一个关于抉择的故事。清末民初,在二十几岁时,面临顺从父母之命还是立誓终身不嫁的选择,广东地区的不少女性都选择了后者。已立誓的姊妹帮她们挽起发髻,她们成为了“自梳女”。自梳女不做家庭妇女伺候丈夫和孩子,而是在工厂劳作半生,在养老院度过晚年,一生独立。如今,仍健在的自梳女大多年届九十。回首一生,她们的讲述里有骄傲、有孤独,但无悔:“那会儿时兴自梳!”
作者阐述
自梳女现象曾广泛存在于清末民初的广东地区,是经济发达、民风开放与传统观念多种因素杂糅的结果,在解放后消失。如今仍健在的自梳女已寥寥可数。作为在广东长大的女性,我从小听说“自梳女”的故事,一方面是要抓住最后的机会把这种独特的现象和她们的人生故事记录下来;另一方面,有感于当今社会仍然以婚姻状况给女性贴标签(如“剩女”),想要讲一个古老的故事引起一些思考。大部分“自梳女”识字有限,并不知道什么是女性主义,但她们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非常强。而她们对誓言的坚守,到底是独立还是传统?是固执还是看透?这种选择是对是错?在生命接近终点时如何看待年轻时做出的选择?我在片子里问了许多问题,她们的回答要比我想象的简单得多,拍完后我却感到这些问题更难回答了。
骆仪:
八零后,曾于广东某报担任记者编辑数年,2009年赴英国伦敦学习纪录片制作,现居北京。
作品年表
自梳(2010)
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中国在飞速发展。排骨和许多人一样。纷纷从农村走向城市,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机会。
骨,江西人,初中毕业。在深圳和朋友合伙卖翻版DVD,而且卖的全是艺术电影。排骨非常喜欢电影,他知道世界上很多电影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可是他说他从来都没看过,因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看不懂。所以也不想看。他喜欢看马大帅(搞笑电视剧),和周星驰,他喜欢听两只蝴蝶(2005红遍中国的网络流行歌曲)。他说,他还喜欢看漂亮的女孩。
排骨是个很矛盾的人,他渴望爱情,但坚持的认为象他这种层次的人(他认定象他这种层次的人是包括没有什么文化,农民出身的所有的人),是没有爱情的。
湖北武汉常青第一小学,三年一班的班主任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民主的含义,于是在班中组织了一次班长的民主选举活动。候选者总共有三人:成成,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颇有心计的他在这次选举中不遗余力,志在必得;罗雷,作为这个班的前任班长,他有着根深蒂固的威信和指挥力;许晓菲,三个候选人中唯一的女孩,乖乖女甚至爱哭鼻子,似乎是最没有竞争力的候选人。三个孩子围绕班长的职位展开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同学和家长也不可避免地卷了进来……
本片荣获2008年亚什兰独立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2008年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成人评委会金奖以及儿童评委会第二名。
镜头中的漫无目的,眼睛里的司空见惯,喧闹暴戾的噪声,空寂凌乱的画面,略带散漫的影像,给你带来的也许不是享受,不是思考,而是进一步的混乱———你会看到煞有介事满月,一本正经的促销,光天化日下的暴力,不动声色的悲哀,看似天真的成人游戏,举国欢腾的万众狂欢,幽灵一般的焰火和让人战栗的爆裂——— 像是祭奠着这个喧嚣的年代。
镜头跟随着住在三峡库区的农妇张秉爱,真实的记录了她的生活,还原了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张秉爱的丈夫身患顽疾,因此,全家的重担便都落到了她的肩上,虽然生活十分辛苦,但张秉爱的心中依旧怀有希望,因为她那有出息的儿子是全村唯一一个考上了重点高中的孩子。
除了普通农妇外,张秉爱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钉子户。作为第一期移民中唯一留下来的那一户,张秉爱默默决心,在得到应得的土地之前绝不动摇,这是她为自己划下的底线。大坝截流近在眼前,如今,第二期移民都已经全部迁走了,在一片废墟之中,张秉爱赖以生存的家显得那样渺小,飘摇。
“对西部乡村局部人文和自然生态细腻温暖绵长的记录,有力量的影象志”
《马大夫的诊所》
作者: 丛峰
片长: 210分钟拍摄: 2007
作者简历:
1995年 毕业于南京大学
2002年 出版诗集《那里有一列我看不见的火车》
2002年 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单元展
2005年 开始拍摄纪录片
作品年表:
《信仰》(2006)
《持遥控器的人》(2007)
《马大夫的诊所》(2007)
影片简介:
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这里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
马秉成是当地一位受人尊敬的乡村医生。由于医术高超,他狭小的私人诊所里,每天都有很多前来求医的普通农民。
等待看病或抓药时,人们时常谈起各种各样的事情。春天,种完田准备外出打工的人们,临走前到诊所来看病抓药,有年轻人,甚至还有老太太;几名妇女谈论起一个外出打工失踪了十年的人;由于早年在小煤窑的长期劳动, 一位老汉患上了严重的矽肺病,他回忆起那一代人的遭遇,他是挖过煤的人中活得最长的;谁家买来的媳妇儿跑了,这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一些外出打工的人由于身体承受不住,又被迫回来看病。
生老病死,如同季节更替。马大夫,诊所的主人,周而复始地接待着一批批不同或相同的病人……
导演手记:
甘肃黄羊川如同中国的一个缩微模型,这里是一个本质上相当封闭,却又不断被外部力量所改变的地方。人们来到诊所的目的是解除肉体痛苦,然而,他们却在有意无意地谈话中,透露了痛苦的根源——精神上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个诊所具有了双重功用:医治疾病的空间/闲谈、抒发苦闷、交流体验的社交场所。马大夫医治病人的肉体痛苦,我则记录下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抱怨、愤怒或感叹。我要感谢马大夫,是他使我得以分享这个空间。
——关于片名《甘肃的意大利》
丛峰:这是个戏仿的说法。当地人说“一起”是yidaling,有人出去打工,别人问,你哪里人。那人说,我***人。又问旁边的,说,我yidaling。别人惶恐,你意大利人?
——关于拍摄的来龙去脉
丛峰:2000年开始去这个地方,也住过一段。2005年去拍了10天,2006年又去,这次时间比较长,跟当地人也都成了朋友,很多人的家里都是常去的。07年春节又去了一趟,拍出外打工回来的人。前前后后拍了100多小时的素材。
——为什么选取这个地方?
丛峰:跟我个人关系比较大。从2000年开始,经常去那里。而且觉得浓缩了中国农村社会。当地人的价值观等等还留在过去。
——其他的拍摄计划?
丛峰:我会在当地再继续拍下去,有一个计划是当地人聚会和喝酒;另外一个是,当地因为一个扶贫项目建了一座五星酒店,下一部片子会跟它有关。
——当初拍摄是想给谁看的?电影节?
丛峰:当初拍这个片子也是想能帮帮当地老乡。跟马大夫成了朋友,他的生活很有意思,每天就是看病,聊天,晚上喝酒。如果有收益,也想支持一下他。
——巨大的信息量,也很有分量。片子很难得,没有拔高,也没有把当地写得很惨,但在结尾葬礼和中间流露了很多的个人情感。建议如果面对100小时的素材请三个与当地毫无关系的人剪辑出一个平行世界的版本,可能会很有趣。
在物质文化中,建筑很能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文化传统。追溯那些恢弘的营造最初的缘起,我们找到了“家”的概念:百姓与帝王之家、精神与感情之家、宗教与信仰之家......这些家园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变迁里,在幅员辽阔、风格迥异的地理环境中,在多姿多彩德民族风情的滋养下盛开出五色斑斓的花朵,不仅取得了建筑学和美学上的杰出成就,也将当时当地的人文思想与哲学观念凝固在那些砖石土木里,用细节将美的启示代代相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官方非卖品,10语10字,只当外交礼品赠送。
一袭如画的长裙,扎着一朵白色玫瑰的巨大的发套,足足二十公分的高跟鞋……碧浪达夫人眼角挂着混和了厚厚睫毛膏的黑色眼泪在灯光昏暗的酒吧里低吟浅唱,纵声高歌——从白光(四十年代的歌后)到闫秋霞(白派京韵大鼓传人),从调侃仰慕者送来的不菲小费到对台下骄傲女人的尖酸与不屑,从渴望的沉浸在回忆中的温暖歌唱到绝望的跳大神式的嬉笑怒骂……嘈杂的环境中,舞台是她的——这个小小的舞台是属于这位华丽的、庄严的、刻薄的、胆怯的、恶毒的、势利的、羞涩的、不幸的、风情万种的、母仪天下的、冥顽不灵的碧浪达夫人的!
裁缝是个健谈的人,他经常会去同性恋的专门的据点——比如公园和浴室寻找故事——邂逅,调情,做爱,吃饭……裁缝说他天生就喜欢男人。
在裁缝眼里,他的父母是不幸的;他的童年一直缺乏安全感,也没有什么意思。
长大后的裁缝靠做衣服的微薄收入供自己去了广州,他想在那里实现自己的理想——做一名走红的“妓女”……确实,他遇见了一些让他刻骨铭心的男人——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广州——那时他还很年轻。
一次不慎染上梅毒的经历让裁缝开始吟诵《心经》……日复一日,当他反复吟诵从而慢慢忘却了经文甚至自然而然地对其进行了彻底颠覆的时候,他似乎有了一点安全感。
裁缝是个健谈的人,他生动地强调:金钱,色情。他依旧这样生动地活着:在渴望中,在绝望中。
健谈的裁缝就是台上的碧浪达夫人。
(此条目为CCTV摄制的6集纪录片 ,非同名文艺爱情影片,标记时请区分留意,非常感谢!- 豆瓣电影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