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库
《世界历史》是一部跨越国度、跨越时空、跨越民族,以人类社会发展史为题材的大型纪录片。它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远古人类起源到万隆会议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不管是北京胡同里的那碗酱香浓郁的炸酱面,还是广东沿海地区那碗精致的云吞面......无论你是哪里人,身在何处,只要一双筷子、一口碗、一碗面条,就足以温暖那颗平凡的心。
有人,在面对恐慌和未知时勇敢拉响警报;有人,在举步维艰的条件下与死神争分夺秒;有人,在困境中守望施援,重唤人们对美好与希望的向往。在武汉——这座英雄之城,每个人都在努力做对的事,以他们的真心、无畏和正直,助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新华社记者勇闯“红区” ,60多位记者“疫”线拍摄。首部武汉战疫2个月全景纪录片,一部感天动地的中国抗“疫”群英谱。
该条目为纪录长片,有别于纪录短片《一个女诗人的意外走红》,标记前请知悉!- 豆瓣电影团队
《澳门之味》全景式记录了澳门回归祖国后,全国及世界各地美食在澳门落地生根、共融再造的故事。该片不仅取材澳门,更将视角延伸至首都北京和广东中山、珠海、增城等地,将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和各有特质的美食故事串联编织,绘就出一张开放、包容的澳门美食图景,打开“好味”背后的文化之源。
钱学森写信辗转与祖国取得联系,周恩来授命用11名美国战犯飞行员换回了钱学森。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0年11月,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
1964年10月,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钱学森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原子弹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1966年10月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晚年的钱学森对妻子(张雨绮 饰)充满愧疚,但妻子的理解让他倍感安慰。
1路,北京最早的一条公交线路,于1921年开始规划并建设,当时还是有轨电车,线路全长七公里多。在历经一个世纪的变化更迭后,这条线路如今已经成为北京最繁忙的公交线路之一。这条如今横贯“神州第一街”——长安街的公交线路,不仅见证了北京公交的发展变迁,也见证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更见证了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发展历程。
尘埃无足 轻重,所以无人留意,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飘落的尘埃,足足三十二秒,隐喻着我们的视角和态度,讲述这一段真实却“随风飘落”的故事……
荣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永久馆藏
2013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摄影(蔡涛)
2014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最佳纪录短片
2014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纪录片
2014滨海国际微电影节-最佳纪录片
2015中国民族题材纪录片回顾 展-特别奖
2015美国里士满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
展映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
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
马尼亚人权国际电影节
英国梅德韦视野电影节
美国纪录片电影节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观看地址:http://www.iqiyi.com
预告片:http://www.tudou.com
奇兽、奇人、奇事。
取材于上古奇书《山海经》里的神话传说故事,纪录片《山海经奇》自带中国人骨髓里奇幻浪漫的气质:女娲造人、烛龙睁眼为昼、羲和浴日、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夔皮作鼓等远古恢弘的传奇故事,都隐藏着先人刻骨铭心的告诫;那些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都蕴含着中华祖先前仆后继的血脉凝聚。
《山海经奇》 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hina Media Group)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的纪录片。2023年2月17日,该片亮相纪录·时代答卷——2023年“大片看总台”发布活动。
《一棵知道很多故事的树》是由嘉宾传媒出品的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关
于爱和陪伴的故事。湖北咸宁一座乡村小学的三个孩子,在爱的缺失或物质困顿中,
与自然、图书亲密接触,懵懂成长。
杨堡小学位于有“桂花之乡”、“香城泉都”美誉的咸宁市咸安区双溪桥镇杨堡村杨堡畈腹
地,是一所农村初级小学,设有1-4年级四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人,教师4名,服务
区人口3900人。徐校长在农村工作了20年,一直守候着杨堡小学。不同于很多表现留
守儿童生活现状的纪录片,本片呈现了孩子们欢乐和自足的一面。对儿童成长而言,
并不只需要物质供养,更重要的是陪伴。
这是一个跟踪拍摄12年的故事,主人公从5岁儿童长成17岁青年。这是中国加入WTO后出生、成长的一代人。
2006年,北京一所幼儿园。"孩子王"池亦洋天天带领一群男孩演习打仗,有时也会打人,被家长集体要求开除;"小公主"柔柔是一位文艺童年,一心沉浸在童话里,遭到群体排斥。升入小学,池亦洋因为成绩不好,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天天挨批,人生陷入绝望;柔柔进入家庭学校,自由自在,但父母为她的未来升学之路发生争论。中学来了,突然遭遇的橄榄球带给池亦洋人生新方向,他恢复自信,赛场上努力拼搏,生活中却连连受挫:早恋被批,申请美国学校遭拒;柔柔远赴美国求学,成绩连续拿A,但一再被寄宿家庭要求搬离。2016年暑假,池亦洋入选国家队,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开幕式上他庄严地唱起国歌--这是他5岁时一度天天带领男孩们唱的歌;暑假柔柔回国,重返幼儿园做义工,认识到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们穿过一座城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 .....
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
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杨苡、王希季、马识途......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带你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群星闪耀的年代。
早先一段日子,在北京东郊,一个叫高西店的混乱肮脏的街边,在一个没有名字没有转灯的昏暗的小发廊里,苗这个才满二十岁的农村丫头,她的妓女生活便露出一角……
她说决不跟客人动感情,却瞧上一个叫强的嫖客……
姐妹儿间虽说隔着心眼儿,却不耽误一块去找乐子……
她瞧不起高西店的老板娘,因为她"太贪财了"……
她忘不了先前带她来北京入行的头一个老板——陈哥,可惜,去年冬天他出了事……
她爹病重,她把所有的钱都贴给家里,自个儿打算揣着一百块钱再回北京混……
一晃,麦子熟透了,可阴雨连天,不能开镰……
本片围绕麦收的前后,记录了一个人的两种处境,两种生活。一个人又是怎么去应付招架这一切的……表达出了复杂人性的本来。
纪录片《上甘岭》聚焦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共分为3集,每集约50分钟。该片以军事专业角度回顾上甘岭战役的三个阶段,通过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和英雄人物等三个维度还原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之战。摄制组以国际化的视角开启解密上甘岭战役的全球之旅,从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地寻找到许多珍贵的文字和影像档案,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在纪录片中呈现。同时遍访国内仍健在的上甘岭战役亲历者,抢救性采访口述史。纪录片立足当下,以更加年轻化的视角和语态讲述故事,结合动画、沙盘推演等丰富的表现手法,运用电影级的音效设计,创造全新的视听体验。70多年后,新一辈年轻人以青春致敬青春,缅怀先辈,弘扬不朽的“上甘岭精神”。
该片由著名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焦波担任总导演,此前他的《俺爹俺娘》和《亲吻春天——俺和俺的地震孤儿》系列曾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俺爹俺娘》系列曾感动了无数儿女。
这一次《乡村里的中国》焦波仍然把镜头对准了其老家——山东淄博,不过拍的不再是自己出生的村庄,而是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影片以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
焦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拍摄这部纪录片,他和他的摄制组在杓峪村里呆了整整373天:“村里一共有167户人家,我们去了之后是第168户。”而焦波的摄制组,除了他一个人年龄较大(接近60岁),其它四名主创的平均年龄只有20出头:“所以我们这个片子展现的不仅是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而且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去展现的,我相信也会受到年轻人喜欢。”
最373天时间里,《乡村里的中国》摄制组和当地村民一起吃、一起住,成了一家人拍摄了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剪辑出大约两个小时的精华。
曾多次执导央视春晚的金越认为,《乡村里的中国》直观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农民不同个体的喜怒哀乐、家庭关系和民俗民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影片结构充满张力,故事复杂,线索清晰,画面朴实,剪辑流畅,同期声音录制完美,“是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微纪录片《战贫之路》,全景式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奋斗历程。该片广泛采访基层群众、扶贫干部和有关部委负责人,以及多国政要和智库专家,揭秘决策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并从人类减贫史的高度诠释中国解决贫困这道世界难题的历史意义。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共七集。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 进厨房,走向 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本集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本集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10个故事,涉及川、鲁、粤、淮扬四大基础菜系和新疆、云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烹饪文化,讲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作为最后一集,本集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
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2》延续了第一部的拍摄模式,是一部探讨中国人与美食的关系的食物纪录片。本片分为八集播出,第一集《脚步》重点讲述了各种美食在不同地域的演变和食物中对中国人“乡愁”情节的一种演绎;第二集《心传》讲解了中国美食文化中的血脉传承和师徒衔接的历史;第三集《时节》讲的 是关于食物与季节演变的关系;第四集《家常》表达了家中的“酸甜苦辣”,是对中国人基本日常食物的解释;第五集《秘境》介绍了一些隐匿山野中不为人知的美味;第六集《相逢》表达了中国人利用食物进行聚会交流的文化氛围;第七集《三餐》回归到最平常的三餐中寻找“味道”;第八集则是此次拍摄的花絮。
本片偏访各地美食,与第一季略有不同的是更多的体现了人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