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库
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几乎所有幸存者被送回至纽约港口,唯独六名中国幸存者,他们获救后在24小时之内被美国驱逐出境,他们的逃生经历几乎不被记录,甚至被刻意抹去。本片由詹姆斯·卡梅隆监制,我们将跟随调查者,追寻这六人从人类史上最大海难中死里逃生的经历和人生轨迹,拆穿被掩盖一个世纪之久的谎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绘制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结合十九大精神,将祖国发展和成就以纪录片的形式第一次呈现在大银幕上,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是一部非常有新意的充满正能量的纪录电影。
2017年,李一凡开始拍摄杀马特。他从深圳开始,在深圳、广州、中山、惠州、重庆、贵阳、黔东南州、黔西南州、毕节、安顺、昆明、大理、玉溪、曲靖,以及红河州,共计完成杀马特采访67个,网络采访11个。在拍摄期间,李一凡又从杀马特和其他工人手中,通过直接购买手机视频等方式,收 集了工厂流水线及工人生活录像915段。
这是一次详实且残酷的调查梳理行动。五颜六色的头发下面,李一凡重新检讨了城乡关系里,关于社会底层工人的生存代价和权利困境的根源。当越来越多的杀马特消失在人们视线里,而曾经或依旧是流水线工人的他们,和今天仍然不断涌入城市的打工者一样,依然面临着实质上的权利不平等,依旧笼罩在制度性排斥的阴影里。
杀马特音译自英语“smart”一词,泛指一种中国城市年轻工人中曾经风靡一时的亚文化潮流,以夸张而廉价的服饰、发型著称。艺术家、纪录片导演李一凡花费数年时间实地接触和研究“杀马特”群体,最终用访谈和工厂场景创作出一部长片,并在展览现场用数百部二手手机播放购买自工人自拍的生产场景。
李一凡将展览视为一次让美术馆观众看到另外一个社群的机会,在长片中他借用年轻工人的陈述,描绘出杀马特形成的条件、变化,及如何在舆论暴力下走向式微。在项目中,他始终是以无知者的角色进入,随后逐渐发现杀马特的遭遇,来自于年轻工人的孤立处境和与城市主流生活之间的疏离,并把项目看作是对杀马特一词祛魅化的过程。这与他一贯的立场保持一致,即认为在中国的现状下,艺术创作应当基于对社会生活的直接体感,才能因现实本身的超越性,获得足够的创造力。
《中国梵高》讲述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 - 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农民画工,在多年复制西方经典油画之后,如何面对现实、对面自我、道德、艺术追求的多重选择。 《中国梵高》记录了大芬画工转型的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挣扎,绝望与希望,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碰撞与妥协。大芬画工的转型同时映射了21世纪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转型中的复杂与矛盾,也批判了当代主流艺术圈的排他性,和社会赋予艺术价值的荒诞性。
本片记述了六位极限运动爱好者用不同的人生故事,完成了对生命价值的礼赞。魔鬼达喀尔、一个人的珠峰、生死一线的翼装飞行、百米水下的世界、雪板穿越无人区、首位高位截瘫者的马拉松,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传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1993年,诗人顾城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与妻子谢烨以极端惨烈的方式告别了世界。20多年来,有关顾城的争议、传言、评价、猜测从未休止,2014年,随着顾城情人李英的离世,我们试图以“人”的角度还原一个真实的顾城和曾被诗迷宗教信仰般崇拜的朦胧派诗人,回望文革结束后“唤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的诗歌,以及被中国知识分子冠以“建国后思想最自由的年代”的八十年代。那一代的荣光与流亡,以及各自殊途的命运发展,恰是一个国家与时代流变的缩影。流落他方,故城难归,成为顾城终年之前的巨大困境。正如诗人杨炼所说,“顾城的悲剧,既是一个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历史的悲剧。”
2003年12月,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公演了《阴道独白》。自此,这部来自美国、致力于消除性别暴力的女性主义戏剧,在中国大陆燃起了一股阴道之火。上海复旦大学知和社、上海海狸社、北京Bcome小组,不同的剧组用不同的方式演绎。她们在学校演、在小剧场演、在咖啡馆演、在街头演、在地铁里演。《阴道独白》也有了自己的中国名字:《阴DAO多云》、《阴道之道》、《将阴道独白到底》。这些名字都保留着那个令公众感到刺耳的词——阴道。“阴道,我说出来了”,这是一个说出来的过程,也是一个行动的过程;这是自我觉醒的过程,也是走向公众空间的过程;这是学习、认识的过程,也是本土化的过程。十年后,我们重走阴道,去问问当年的参与者,看看现在的行动者,听听来自阴道的声音。
人们为什么向往西藏?那里有什么?那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生活?
2013年8月,10个人,8台MINI,5条线,7万公里,从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滇藏线、喜马拉雅线,我们进藏去。酝酿几代人的西藏情结,超过半年的制作周期,五组人马历时1个月的现场拍摄,《城市微旅行》原班制作团队用最真诚的态度呈现最纯粹、最简单、你可能从未见过的西藏。
看得见银河的壮丽星空、将肉身奉献给鹰鹫的天葬仪式、整整7天用细沙修筑又在一瞬毁掉的密宗坛城制作……抛开那些熟知的西藏符号,我们记录更真实的自然、民俗和宗教,探寻这片神秘的土地中人们所未知的生活方式;同时,我们也关注扎根在这里的人:乡道边禁语30年的闭关僧人,孤独宁静的藏王墓守墓僧人,大山里生产欧洲奢侈品牌定制牦牛绒围巾的美藏混血,用最至诚的方式一路磕长头到拉萨的朝圣者……
大美的风光,奇异的民俗,简单的生活,虔诚的信仰……或是其他,为什么《进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该纪录片是国内首部“反美食”的美食纪录片。
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食物的进化史,在漫长岁月中,赖以生存的“食物”逐渐变成了“美食”,各种烹饪手段也让食材变得美味多滋。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美食的地图中,总有不同地区不同风味的传统被沿袭保存至今,而这些经过历史洗礼的“美食”,糅合了传统、地理、人文等因素,成为了当地 人的热衷之物、游子心中“家”的味道,也成为了一座城市的独特记忆。
不过这些传统美食在外乡人眼中,似乎有着另一种符号化的概念:奇葩、可怕、难闻……主创团队以此为灵感,搜寻遍布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奇葩”美食,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探寻美食与地域、人文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的早餐,比一杯意式浓缩更加提神,在一把面中汲取故土情长,撒一撮辣椒激活勤劳本色。一缕晨光,一餐美食,每一日都不可辜负。我们将寻找,最壮美的中国日出,最地道的中国早餐,最可爱的中国人们。
该片以“最壮美的日出”、“最地道的中国早餐”、“最可爱的中国人们”的“三个最”核心概念贯穿全片,通过“食客”、“早餐制作者”、“食材”之间的关系,将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早餐品类、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真实生动的呈现在观众眼前。
第一季将推出4集,分别从北京、陕西、湖北、云南、四个省份讲述当地的早餐文化。
春节来临之际,推出八集系列纪录片《时辰里的年味》,从山间田野到摩天大都,从大海到草原,以各地团圆饭的不同时辰为切入口,呈现不同地域性的春节年味,将年俗、风土和人情一起“炖煮”进美食,共赴一席席暖意融融的浓情家宴,一场场有滋有味的欢喜人生。
美食,是打开一座城的最佳方式。
而真正地道的生活食味,
需要走街串巷才能找到。
澳门,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
各式各样的美食,
自然是多不胜数。
但要说最地道的澳门菜,
当属糅合中葡菜之长的土生葡菜!
免治猪肉、葡国鸡、马介休等特色菜肴,
能征服每一位美食爱好者的胃和心!
美食,是人们乐其不疲的话题,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美食,而那些美食的生成与流传,其过程都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就隐含和彰显着一个城市的品格与特质……
2013年《城市的味道》联制联播大型电视行动,是由南宁电视台发起,在中广协会城市台(电视新闻)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26家城市电视台共同参与,运用纪录手段,联制联播系列纪录片《城市的味道》项目正式启动,并有望于年末与大家见面。
26家城市电视台,各自拍摄自己最为熟识的城市特色美食,这将是最具收视基础,最具大众化的美食节目。这是26家城市电视台运用纪录方式对各自城市性格的一次推敲和诠释。
新美食纪录片《家乡菜 中国味》以留在人们记忆中最深处的味道为切入口,跟随八大菜系传承人,回到食材发源地,穿梭在山间、田野、小溪,寻找纯天然食材,在故乡最熟悉的篱笆藤下,还原故乡儿时的味道。远离家乡的人每当尝到这种特殊的味道,就会唤醒对家乡、家人的无尽回忆。
历时一百五十天 行程两万多公里 十多个民族 近八十种美食 新疆首部大型美食纪录片 。
第一集 新疆一绝
第二集 百纳之味
第三集 炙热的味蕾
第四集 反客为主
第五集 有馕就是家
第六集 妈妈的味道
第七集 流动的脚步
第八集 最爱家常味
第九集 奇思妙想
第十集 香飘万里
第十一集 新疆渔人
第十二集 甜蜜蜜
第十三集 白色之恋
第十四集 欢庆的节日
第十五集 生生不息
本系列节目将分别从“地域物产、饮食智慧、手艺技法、宴席食俗”四个方面,展示内蒙古丰富多样的天然食材、农畜特产,以及传承至今的传统美食烹饪料理方式。以美食文化为线索,绘制出一幅宏大的内蒙古人文画卷。
《味道云南》一共分10个篇章介绍云南美食,从开篇的《家宴春色》、《人间清欢》到充满浓浓怀旧乡愁的《岁月怀想》和《异乡别恋》,每个篇章看似毫无联系,但其中内核紧扣。与传统的美食节目不同,《味道云南》在地域上采取了大范围的跳动,并且不以地域和菜品分类进行划分,反而每集都有自己的主人公:建水摘草芽的郑红伟兄弟;大理宾川鸡足山脚下打香椿的杨继梅一家;以及至今还完整保留制作怒江“漆油煮鸡”传统纯手工做法的怒族小伙子王敬华……节目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关系的微妙理解,也使得本片不仅仅是一部表现美食的纪录片。以往对云南美食看似没有文化的误读,将在节目中改变,云南美食的底蕴,质朴简单,就在一块块大理鹤庆秘制的吹肝里,就在一罐罐巍山殷记的咸菜里。
《胜利号角》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而成,收录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第四届文艺会演部分歌舞节目。包含:《毛主席伟大旗帜高高飘扬》、《歌唱华主席》、《上井冈》、《送盐》、《胜利号角》、《抗日战士出征歌》等14部文艺歌舞节目!
在人类的蒙昧时期,渴望风调雨顺时的五谷丰登,促使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抬头仰望威力巨大的天空。于是,先民们开始了对天的顶礼膜拜,用各种方式对天祭祀,以求得天神的眷顾和庇佑。人类文明踏入新千年之后,在北京南郊,世人看到了一处庄严静穆的建筑群,它就是——天坛。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最初实行天地合祀,叫做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实行四郊分祀制度后, 在北郊觅地另建地坛,原天地坛则专事祭天、祈谷和祈雨,并改名为天坛。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在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改扩建。目前的主体建筑除祈年门和皇干殿是明代建筑外,其余都是清代建造的。
天坛建筑群,包括陈设列神牌位以及皇室先祖的皇穹宇,用于孟春祈谷的祈年殿,有“小紫禁城”之称的专供皇帝沐浴斋戒的斋宫等,还有享誉海外的声学建筑——回音壁,有着“人间偶语,天闻若雷”之说的三音石,以及充满了传奇故事的七星石等名胜古迹。天坛建筑群经过历代的修复和改建,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更称得上世界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历时5年跟踪拍摄。珍贵映像,深入熊猫世界。真实纪录,看尽生活点滴。
本片见证了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在邛崃山腹地的卧龙,动物保护者与大熊猫不离不弃,生死相依,在他们的帮助下,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基地诞生的大熊猫「淘淘」,以母兽带仔方式,经过系统训练,最终踏上了回归自然之路。
在无人区腹地耸立着巨大的普若岗日冰原,普若岗日冰原海拔高度在6000米至6800米之间,面积422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1999年首次被中美科学家联合考查时发现并被确认为世界上除南极、北极之外的第三大冰川。
制片人老蔡,曾经进入过羌塘无人区,计划带队首次完成人类电影组对普若岗日冰川主峰拍摄。21岁的女导演子君决心追寻父辈的足迹,加入队伍。车队在前往冰原主峰的过程中危机四伏、危险不断,但都没能阻止这群普通中国人的脚步。
在狼群的注视下,这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冰川东南侧的主峰脚下。海拔六千米的冰舌上,导演子君终于说出了自己耿耿于怀的往事,制片人老蔡同样情绪崩溃——在他的心中,同样有着抱憾的过往,和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深远情怀。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底的无人区,都有一些难以启齿又无法解决的伤痛,无论是否执着于无人区和山野,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与自己和解、与过往和解、与他人和解的机会。
国产首部纪实鸟类故事片——《天赐》。
2008年1月24日获国家电影局摄制许可证。该片历经七年七个繁殖期,采用高清磁带记录方式完成素材拍摄。影片讲述了一只黑尾鸥由出生到长大的艰难历程,期间经历了丧父之痛、失兄之痛直到最后失去母亲成为孤儿,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的故事。影片采用实拍的原始方式,忠实的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完成故事的情节发展记录。
主人公黑尾鸥——人们习见但并不了解
黑尾鸥是亚洲东海岸独有的一种海鸟。
每年春夏,它们选择亚洲东北部海域的孤岛繁育下一代。
繁育期间,黑尾鸥有着和人类一夫一妻制相似的家庭结构。每对黑尾鸥一般产3枚卵,但小黑尾鸥的成活率只有30%左右。
秋天到来,所有的黑尾鸥都会离开春夏繁育生息的孤岛。它们分成无数小的群落,有的会飞到南方去,有的就在北部沿海地带流浪。直到第二年春天,重回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