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库
以小男孩找到一把吉他作故事的开端,和爷爷在人类亲手造成的末日前夕相逢。
爷爷想着自己不会弹吉他而错过了某些人生与爱情,打电话给过去的自己,希望改变这个过去的事实,进而改变生命,让走到末路的人类文明起死回生。
“诺亚方舟”演唱会共以五大主题串联,从“末日:2012不是预言”、“留恋:时光静止的那一年”、“笑忘:如果还有明天”、“第一天:追寻第二人生”到“未来:美丽乌托邦”,其中呈现了逼真末日景象,包括仿佛沉睡海底等待启航的深海逃生舱,加上不断出现火山爆发、陨石撞击和龙卷风来袭的末日异象。这一切都旨在把大家对于末日的恐惧在一瞬间全部逼迫出来,同时五月天更要带领观众抛开恐惧和悲伤,用欢乐与音乐享受末日前夕的最后一夜。
如果2012年玛雅末世预言成真,在这看似最后倒数的生命关头,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各自的人生?如果最后末日没有到来,你就有机会选择你的“第二人生”!
從2017年到跨2020年,羅大佑進行了一次生涯最完整的巡迴演唱會【當年離家的年輕人】,以「離家」、「回家」為核心概念,用他音樂職人近40年的歷練,鼓勵千千萬萬的年輕人勇敢追夢,也不要忘記回家。首場從台北小巨蛋出發,接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武漢、澳門、吉隆坡等數十大城市巡迴,過程中將節目內容精修再經修,最後回到台北小巨蛋,以一個4K拍攝的華麗旗艦版收尾。
【當年離家的年輕人】演唱會的曲目首首經典,無一冷場;節目內容歷經了兩個階段,有1.0跟2.0兩個更改幅度不小的版本,1.0以「回家」為主題,較為寧靜內斂;2.0則為「青春無悔追夢版」,升級舞台、視訊、燈光各環節,曲序重新編排,部分歌曲亦翻新編曲,強調羅大佑音樂裡的搖滾與爆發力。BD及DVD收錄以2.0為主的2019.6.15台北小巨蛋版本,也就是此次巡迴集大成的版本,同時穿插巡迴過程中其他場次的精彩片段,完整紀錄羅大佑生涯可說是最重要的一次巡迴演出。
2019.6.15台北小巨蛋演唱會也標誌了兩個值得收藏的歷史時刻:找回36年前與羅大佑一同錄製〈亞細亞的孤兒〉的部分松江合唱團成員,與他們的下一代合唱團成員,再次站在大舞台上合唱這首歌。兩代同聲,經典傳承,是別具意義的畫面。此外,在羅大佑前三張經典專輯中扮演極重要角色的日籍製作人坂部一夫,也出席了這場演唱會,畫面定格了他與羅大佑三十多年的友情,彌足珍貴。
[ BD-曲目 ]
01 鹿港小鎮
02 追夢人
03 暗戀
04 你的樣子
05 家I
06 之乎者也
07 同學會
08 組曲:旅程+蒲公英+稻草人
09 是否
10 戀曲1990
11 未來的主人翁
12 現象72變
13 免費
14 握手
15 愛人同志
16 亞細亞的孤兒
17 家III
18 野百合也有春天
19 思念
20 夢
21 光陰的故事
22 戀曲1980
23 愛的箴言
24 皇后大道東
25 明天會更好
26 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
27 童年
[BD規格]
影像:1920 x 1080 Blu-ray|HD Wildscreen 16:9|
音效:Stereo|Dolby 5.1
字幕:中文繁體字 / 簡體字
區域碼: ALL FREE (A,B,C)
播放時間:150分鐘
因緣際會撞見神仙下凡來解答?還是有緣自會相見歡?兩年前本來是記錄一場與神明∕靈魂溝通的通靈故事,探索未知世界。殊不知開拍的第一天,就被眾神明喊「卡!」,原來導演阿海得先了解祖先、化解難題,並累積功德才能有資格「神展開」!
熟知「天語」的通靈阿姐來助陣、正義又幽默的眾神明,還有「小老大」九皇子,甚至是距今300年前勇闖台灣的「國姓爺」鄭成功以及西拉雅族祖靈「阿立祖」一路上都參與其中,彷彿一股「看不見的力量」默默影響台灣這塊土地。前世與今生環環相連,而「公親變事主」的阿海與拍攝團隊,抱著又驚又喜的心情,跌跌撞撞地闖出這段出乎意料的驚奇之旅。
何謂「天語」?
在看不見的世界不需要用語言來溝通,因為「光」本身就是頻率,就是訊息。人們泛稱的天語,也就是透過傳訊人的口中說出的非人類語言,是光「降頻」之後在人類聽覺範圍內產生的聲音。透過「天語翻譯人」,可以將訊息盡量客觀中立的轉譯出來,讓大眾得以了解其中含意。在本片中,傳訊管道林寶貴以及曾美玲均能接通多位神明,說出的天語也各各不同,貫譽則擔任天語翻譯人。
志工。
有一群默默无名的人们,在被遗忘的台东角落里,传递着最真实的温暖,给独居老人、失亲少年、罹癌志工、还有跟困厄生命搏斗的人。
他们的信念是,将苦难视为如常,无悔付出,直到生命最终。
因为爱是折返跑,丰富他人必将丰富自己。
导演历经一年半的在地纪录,一户户的拜访、互动、在拍摄长度长达七千多个分钟的影片中,纪录多组人物,他们超过五百年的岁月时光。也真实刻划志工所面临的挑战与苦乐,见证了陪伴的温暖,互助的力量。影片中的人物,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但他们所传递的温暖,已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延续。
相对现今冷漠的社会,个案们的真实告白眼泪,诉说着另一种爱的表白。
亞洲唱作天王 ─ JJ林俊傑
首部個人音樂紀實電影誕生!
歷時455天,累計14400分鐘
完整紀錄橫跨美國、星馬、香港、台灣等地
《新地球》專輯完整製作過程
以及2013~2015《時線》世界巡迴演唱會感動幕後
聆「聽」音樂幕後製作全貌
看「見」不為人知的林俊傑
這不只是一段記錄JJ生命中最重要的歷程的紀實電影
更是一部獻給所有音樂人以及對音樂熱愛者的紀錄片
首部最完整揭露華語流行音樂製作過程的電影
每一個音樂製作環節,都將全面公開
破除大眾認為流行音樂=泡泡糖音樂的迷思
看懂其中必須蘊藏的用心以及專業
也聽懂流行音樂為何能被永久傳唱的箇中原因
片中更涵括難得一見的美、港、台、星馬國際級音樂大師分享課:
Jason Mraz、Richard Furch、Brian Gardner、
許環良、吳慶隆、C.Y. Kong…
也將共同在紀錄片中分享他們寶貴的音樂製作經驗
黄乃辉是一个脑性麻痹患者,表面上他是弱势者,但是他对人生的企图心比一般人还要大。为了想要自己的家,三年前,他不顾别人异样的眼光,娶了小他20岁的柬埔寨新娘强娜威,生下可爱的女儿静慈,圆了人生的梦想。
但是,为了经济问题,两个人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强娜威必须帮助贫穷的柬埔寨娘家,黄乃辉想要保护自己的家。这对终身伴侣展开了一连串跨国婚姻的激烈战斗,这些战役横跨着性别、年龄、文化与阶级的鸿沟。柬埔寨的公主与台湾的王子,什么时候才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获奖情况:
《我的强娜威》 入选台湾国际民族志影展(2003)
亚洲电视奖最佳纪录长片奖入围(2003)
第二届卓越新闻奖最佳专题报导奖入围(2003)
入选世界公共电视INPUT影展 (2004)
美国纽约广播电视博物馆永久典藏(2004)
入选德国柏林亚太电影节(2005)
我想要描述那未被描述的感情、未經細嘗的滋味、未受到注意的想法。我想環繞著那生命的謎團,逼近它發聲,展開對話。 2014年香港、2015年臺灣,文化界舉辦了「回看 也斯」活動,懷念逝世的作家也斯,以及他所聚集的美好年代。 也斯的創作涉獵不同的文化,跨越不同的媒體,好友則遍及東西各地。他寫作的詩、散文、小說和評論,如繁花盛開的狂夏,千姿百態。 本片啓動於2009年,當時也斯建議導演團隊:「若你想認識我,就去認識我的朋友,在我朋友身上都可以看到我的影子」。訪問不同領域的人士,包括學者、文學家、藝術家、服裝設計師和美食家,以及也斯家人等,在極具風格的訪談中,展開也斯從1950年代到21世紀的旅程。
《大侠胡金铨》将分为两集上映:
第一部曲——《先知曾经来过》:以编年史的方式逐部介绍胡导演的经典电影,让观众感受他的电影魅力,并透过重要学者及影评人们解析电影美学,再加上和胡导演合作过的重量级影人如徐枫、郑佩佩、王童、徐克、吴宇森、洪金宝等,一一分享当时的回忆与细节,逐步揭露胡导演的电影方法、美学风格,和他投入艺术之风范与疯魔行径。
第二部曲——《断肠人在天涯》:细说从头讲述胡金铨飘泊一生无以为家的宿命,从北京、台湾、香港到美国,这样的宿命如何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如何影响他的艺术生命轨迹。尤其在他晚年仍努力企图创作拍片,却一直壮志未酬的岁月,并非大家所想像风光。他是个创造时代的人,也是个在大时代翻转中,时不予我的孤独英雄。
片中并透过胡金铨一手栽培,也是《龙门客栈》《侠女》男主角石隽的脚步,重返当年拍摄场景,让镜头仿佛穿越时空,闪回当年的点点滴滴。侠客老矣,却不放弃追寻五十年的恩师记忆,如师如父,情谊真挚。
★ 电影大师胡金铨是影坛的武侠巨擘,一生作品不多,但开创全新武侠电影手法,作品奠定武侠电影的类型
★ 《寻找背海的人》导演林靖杰记录了胡金铨的导演养成,探讨他的电影美学及他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 第一部曲集合曾与胡金铨合作影人石隽、吴宇森、徐克、洪金宝、许鞍华、徐枫、郑佩佩、王童及影评人焦雄屏、闻天祥、黄建业等人回忆访谈
★ 第二部曲从北京、香港、台湾到美国,发掘生活对胡金铨作品的影响,去理解胡导演如何成为一位独特的艺术家
★ 罕见从胡金铨的亲人、亲近友人口中回忆一代大师的生活点滴,让观众更了解他的一生及创作
生長在阿根廷的導演與台灣母親分開十年後,第一次踏上台灣這片土地,試圖尋找父親死亡的真相,卻沒有太多線索。他陪伴母親走訪各地親戚,在台北這座城市間遊走,聽著她描述在阿根廷的回憶,一段不為人知的家族傷痕與記憶逐漸清晰。影片融合紀錄與虛構,映襯離散者面對「去/留」之間的拉扯。
三年前,年迈的母亲打来电话,让“我”给她拍张照片当遗像。父亲沉迷彩票,家产散尽。最离奇的哥哥,他从小就认为自己可以通灵,是神明的媒介。面对死亡的时候,“我”是否准备好失去父母?带着隔阂与心结,导演回了一次家。而随着拍摄与生活,他发现自己与家庭的关系竟发生了变化。导演以自身家庭为素材,缓缓讲述这个让他二十多年间不愿踏入的家族故事。本片入围瑞士真实影展,获台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观众票选最佳影片,评审团全票通过获得百万首奖。“拍出家人、土地和神明间的渴望与拉扯,不煽情却无比动人。”
《两地》从林海音“双乡”的特殊身份切入,随着女儿夏祖丽娓娓道来的声线,走入她的书桌、生活圈、编辑台,特殊年代里的风声鹤唳与担当,以及那一块奋力开拓的纯文学园圃。也因为性格与文字里的广大与亲切,林海音的文学作品跨越时空,成为两岸人共有的阅读记忆。她是写作者的朋友,更是战后台湾文学从襁褓到成熟,那无私勇敢的母亲。
《如雾起时》以郑愁予同名诗作为向导,从已然失落的第一本诗集,切入诗人的生命。曾在港口工作、熟稔于水手与离别,煮酒焚叶星座聚首的烫热年代,到爱荷华时期的冲激,以及任教于耶鲁后的静定与博观,他始终守着这美的行业,高高举起风灯,在世界的脸上镶嵌光影。
如果一個生命存活了上千年,通常會被讚譽為「神」。那麼,身處在四周都是上千年的巨木群中,就是進入活靈、活現的「神殿」。人,理當感受得到天地神聖靈性?
台灣的森林生態系特色,從海岸水域到四千公尺的高山環境中,分布著四千四百多種原生維管束植物,部分種類是兩億年前的冰河孑遺植物,有些物種更深具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的價值。例如,「紅檜」、「扁柏」、「台灣杉」、「玉山圓柏」,皆是台灣特有珍貴古老樹種,更受到國內外植物生態學界的重視。
《神殿》紀錄片以獨特觀點,詮釋古老森林美學、生態哲學內涵。影片中植物學家陳玉峰教授用敬畏、讚嘆的視野,演繹植物演化史,以及森林生態系的多樣性與功能,同時以環境倫理的觀點,講述台灣霧林生態系統的奧妙;也映照出人類與山林水土環境的互動關係。
#与六轻为邻20年空污下的云林
「《在云里》是一部非常阶级的影片,虽然是在云林的故事,可也同时是全台湾、全球的问题。空污不只是环境问题。」——詹皓中(导演)
云林,早期因森林密集,云雾缭绕般的美景命名,如此美丽的地方,长久以来皆位于发展的边陲位置,主要产业以农、渔业为主;后来,巨大的工厂开始林立,工厂的云烟取代了森林的云雾。
导演从小在云林成长,透过镜头呈现传统农业与石化工业并存的矛盾景观,在经济发展挂帅的价值观下,自然环境和居民是否成了最大的牺牲者? 詹皓中:「我从小在云林长大,四处可见美好的田园风光,但除了农业以外,这里还有巨大的石化工业,人们因为石化工业的存在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政府管制不当造成环境的浩劫,有的人认为石化工业带来良好的经济贡献,更多的人假装不知道,因此我希望透过镜头让大家看看这里发生的故事。」
渐渐,工厂的云烟,取代了森林的云雾…
#那些看不见的都在云里
#398根烟囱日夜排放...
#荣获台北电影节社会公义奖
导演纪录了3位罹癌居民的故事与许厝分校迁校事件,以及六轻周边环境的异变。
勇夺台北电影节会外赛「社会公义奖」。
电影从一封来自1969年的信开始追溯,谈及独立前原住民被奴役的黑暗历史,直到1969年发生的种族冲突事件,电影记录下这些不被谈论及允许的回忆,探讨种族之间造成仇恨与隔阂的原因,入围台北电影奖最佳纪录片等三项大奖。
Jeff Huang, takes the road less traveled for leaving behind a lucrative job in finance to become a Mixed Martial Artist at the age of 33. When life doesn't go according to the plan, will Jeff waver in the path he's chosen?
由婦援會出資,並邀請臺灣藝術大學助理教授吳秀菁,以長達3年時間,在2013年拍攝完成的第二部臺籍紀錄片《蘆葦之歌》,終於確定要在今年8月14號「國際慰安婦紀念日」正式於院線上映。
《蘆葦之歌》在2013年拍攝完成之後,已在臺灣各地舉辦瞭5場放映會,甚至遠赴美國紐約、日本東京、京都等城市,舉辦多場海外放映會,引起非常多的共鳴與迴響,並且在2014年先入圍臺灣國際女性影展,接著更獲得中國四川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最佳人文關懷獎」的肯定。
本土作家葉石濤,是台灣文學領域的重量級大師。在台灣文學發展史中,他以先行者之姿,本著「台灣主體意識」前提下,率先寫出第一本有系統的台灣文學史《台灣文學
史綱》,不僅奠定台灣文學的地位,並成為後代台灣文學研究者的領航者。
在他六十餘年孜孜不倦的書寫生涯中,葉石濤經歷日治時期,以及白色恐怖的關押經驗,政治肅殺逼他低頭以小螞蟻哲學苟活於世;但對台灣作家命運的不捨與不甘心,卻
又鞭策著他在暗室一隅不斷與命運對抗,自稱「天譴」,永不停歇地書寫台灣以及個人的命運。
本片描述作家生命軌跡的同時,亦宏觀勾勒出台籍作家百年來在坎坷中奮鬥的共同命運。此外,更邀請年輕藝術家深入了解作家的作品後,分別以舞台劇、動畫、舞蹈劇場、落語等各式藝術表現手法,與作家的文本互相激盪出跨越時代的創作火花。
導演蔡崇隆在23日晚間於個人Youtube頻道上傳了《刺蔣》(1997)的全片連結,提供觀影者線上收看,內容主要在闡述1970年轟動一時的刺蔣事件,但要注意的是影片在24日晚間11點59分過後就會下架,想要觀看的網友記得手腳要快。
刺蔣事件發生在1970年4月24日,蔡崇隆導演在屆滿50周年之際,開放線上觀影,主要是讓想要更加了解當年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的人,可以藉由紀錄片裡第一手採訪與資料,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
《刺蔣》這部紀錄片於1997年問世,過往因為版權問題無法公開發行,一直被認為是一部富有神秘色彩的名片,片中採訪了多位名人來一起衛刺蔣事件揭開面紗,包含前美國臺獨聯盟創盟主席蔡同榮和刺蔣事件參與者鄭自財、賴文雄、黃文雄等。
在台湾,结婚是一件终身大事。多年以来,有一群想结婚而没机会结婚的人,在婚姻仲介的宣传下,到东南亚各国挑选老婆,在几天之内变成夫妻。他们彼此从来不认识,了解对方,是从结婚以后才开始。
餐厅厨师黑仔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个个性直爽,很怕麻烦的人。因为年近四十,在仲介朋友的鼓吹下,付了25万元,挑选了一位相片中的美女,就出发到越南相亲娶老婆。从来不曾出国的黑仔,对越南毫无概念,却对未来的老婆有着不小的憧憬。他自己觉得已经做好万全的准备,没有想到,后来的发展,远远出乎他的意料……。
1997年京都议定书公布以来,世界各国针对环境、生态的相关电影陆续发表。而台湾终于推出第一部在戏院上映,以全高空拍摄的画面,讲述台湾环境现况的电影。由侯孝贤监製,国内空拍摄影师齐柏林导演、摄影,吴念真为影片旁白,以《赛德克‧ 巴莱》得到金马奖原创音乐的何国杰配乐。透过飞行在高空的专业摄影设备,我们会看见从未以如此高度和角度所呈现出来的台湾。
从高山、海洋、湖泊、河流、森林、稻田、鱼塭、城市等景观,我们看见台湾是如此美丽,但也看到各种环境面对人们的开发而造成的改变、破坏和伤害。土地累积了一道道的疤痕、海洋沉淀了一层层的污染。透过各个不同主题章节的串连,我们化作飞鸟,一起看见台湾,一起去看这个岛屿的美丽与哀愁。
《稻浪上的夢想家》是一部60分鐘紀錄片。故事起點,從一粒米說起。台東池上米廠之子梁正賢,外人眼裡,不像糧商。20年前,他為推動有機米栽種,連續8年,每年虧損400萬;再為一張僅僅3乘以5公分大小的產地標章,每天一睜開眼,起身吵架,一身是膽地力抗龐大利益,爭取到全台第一張專屬米的身份證明。20 年下來,池上盛產好幾屆冠軍米農,池上米價攀上全台最高價,大幅翻轉農民生活。再後來,每年的秋收藝術節,讓地處台灣東南一隅的池上,登上國際期刊,吸引遊客慕名而來,從而變身不一樣農村。
池上的美,不只天堂路與金城武樹,而是這片遼闊無人為建設切割的數百公頃稻田裡,孕長出來的土地與人、人與人之間的深厚世代情。
紀錄團隊以兩年半時間,走進農民生活,紀錄不同世代農民種植有機米歷程,也紀錄下池上四季風貌。從插秧、成長、結穗到收割,無言而喻池上蛻變與發展,從種稻開始改變到藝術扎根,創造夢想新家園。
「新宝岛曼波」拍摄以抒情诗人著称的杨泽,邀请小说家骆以军、杨隶亚、黄崇凯共同参与编剧,表现诗人致力探索的70年代迄今的台湾文化论述。全片尝试创造纪录片全新的叙事方法,聚焦杨泽的百年情怀与文化史观,并企图让电影开展「南部是歌,北部是诗」的诗意视野。
《化城再来人》借用佛经典故,以周梦蝶的一天隐喻其一生中的风景,从日常中穿插映射其思维、修行、写作,试图重现昔年武昌街气氛、书摊的孤独国,追索病痛带来的改变与启发、几次生命里的流徙与意义,最后具现为那不负如来不 负卿的悟与情。
电影,一项百年前兴起的新科技,没人料到纪录它的材料——胶卷,会在这个时代濒临绝种,被数位潮流给取代。胶卷,在温度18-22度与溼度55度的环境下尚能生存6、70年,但当它暴露在缺乏恒温恒湿的环境里胶卷随时可能开始发酸,影像随之裂解、溶出,而记载在上面的一切记忆也就无法再被唤醒。
台湾有一群人,正参与在这场时间竞赛中,他们隐身于「新加坡工业园区」的片库,这裡一万七千多部的胶卷与百万件的电影文物,成为他们的精神粮食,他们日复一日的在裡头穿梭,带著疑问、带著学习、带著信念。他们在做的,是唤醒这些长年被忽略的胶卷,进而拼凑出那些不复存在的社会氛围和遥远的生活样貌。而这些片库时光,就是电影典藏与胶卷修复者们的日常。
聚焦他的哥哥,一個挖玉石的人。緬甸玉礦區也是鬧獨立的戰區,但玉石工不斷湧去,甘冒戰火和沙土淹埋的危險碰運氣。哥哥16 年前曾挖到寶,但都揮霍掉,半個錢沒拿回家,也逃不掉礦工宿命染上毒癮。趙德胤拿起影機走進礦區跟他算這筆賬,發現了哥原來有個留學夢,自己卻實現了。鏡頭前的無情真相驚擾了拍攝計劃,翡翠之城的面相沒錯有他哥,但也有他自己。
高雄前鎮漁港每年十二月到隔年一月,有近一百艘魷釣船從東經120度航向西經60度,前往西南大西洋漁場的福克蘭群島外海作業,捕釣台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阿根廷魷魚,而這段大約耗時35至40天的枯悶航程,被船員們稱之為——「水路」。2015年1月1日,一艘船身長65米,寬11米的900噸魷釣船,從前鎮漁港啟航,將載著60名來自東南亞各國的船員,前往與台灣時差12小時的福克蘭群島外海作業,影片是關於這群海上勞動者的遠洋討海紀行。
1998年紐西蘭人費爾先生 (Phil Tchernegovski) 帶著忐忑心情從南半球的紐西蘭來到北半球的臺灣尋找不知所蹤的心愛兒子。在過程中那種遍尋不著愛子的錐心之痛,卻在臺灣這個異鄉中,被溫暖人們的加油與鼓勵逐漸撫平。而最難能可貴的是,感念在臺灣獲得的善意,在臺灣發生921地震之後,他又再次回到臺灣,以一己之力幫助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一個異國的父親,在最困難的時候,被臺灣人的愛扶起,而當臺灣有難的時侯,他也感念的回報。
微风吹进朴旧的书房,父母共同写作的画面历历在目,朱家三姊妹翻出相簿及笔记,以子女的亲密眼光,看见小说家朱西宁与翻译家刘慕沙。 来台的日记,泛黄老旧的合影,日常点滴刻划出不为外人所知的台湾文学私史。一本本经典作品,挖掘出深层的回忆,〈铁浆〉的稿费买了冰箱 ,〈八二三注〉成为了家用的计算纸,而未完成的遗世之作〈华太平家传〉,则成了朱家未竟的最大愿望。 天文首次执导,以影像撰写两个台湾文坛代表的生命历程。走访台湾旧居,远赴中国探亲,丰富的家庭史料及私密的亲友交谈,言语间文坛巨擘俯拾拾即是。在身为作家及女儿的双重认同 中,让文学的传承跨越三代,累加加上文学朱家的时代叠影。
2012年底,緬甸政府軍與少數民族克欽獨立軍開戰後,許多原本與政府簽訂了合約、合法開採玉石的財團,被迫停止開採,綿延上百公里的玉礦區變成了戰區。緬甸全國各地的工人,湧入克欽省玉礦區,非法開挖玉石。他們冒著被軍警逮捕、被土石掩埋的危險,只為了挖到上等玉石,過上好日子
死刑犯 A,殺害好友後勒贖。死刑犯陳昱安,砍殺
父親 111 刀。死刑犯鄭捷,於捷運上隨機殺人。「死 刑犯」是司法給他們的一個標籤,但這三個人作為 人的身分卻為人漠視,而至親所背負之痛,更從來 無人知曉⋯⋯。
曾以紀錄片《起點》、《我無罪,我是鄭性澤》長 期關注司法議題的導演李家驊,這次選擇了三位犯 行各異的死刑犯為主角,有人尚在服刑,有人在獄 中自戕身亡,有人已遭到槍決伏法。在「殺人償命」 的正義大纛前,他們的命運殊途同歸,宛如報廢的 物件,但在律師、死囚家屬面前,標籤之後卻是一 個個血肉之軀。全片以平實的採訪片段與報導影像, 不拘泥於法條本身,而是深刻表達了導演對「人」 的處境的關懷,爬梳現代台灣司法死刑史之餘,也 引出了對現行體制的叩問。
2013年,出身台灣彰化的亞洲天王任賢齊自掏腰包,率領電影拍攝團隊,以虔誠的心,全程參與遶境,只為了能將媽祖遶境中所有精彩、動人的元素以紀錄片的方式呈現出來,介紹給尚未參與過遶境活動的朋友們!在電影中,你可以看到來自全台各地不分男女老幼的信眾們,不辭勞苦、一路風塵,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參與、支持遶境:有高齡80歲為家人祈求平安的阿嬤,也有在台積電擔任工程師的遶境達人「阿義」、有每年準備上千個可口飯糰贈送路過信眾的家族三代、也有準備洗澡車讓遶境信眾免費淋浴熱水澡的熱血阿姨等等。他們都是和你我一樣,善良、虔誠、樸實的台灣人。
鑼鼓暄天、炮杖動地、萬頭鑽動、震撼人心!【媽祖迺台灣】,將於2014年四月25日隆重推出!這將是繼【看見台灣】後最磅礡動人的本土紀錄鉅片。
陳錫煌,已故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長子。李天祿因入贅陳家,長子按規定得姓陳。父親巨人般的身影、異姓父子的特殊關係,為兩人種下難解心結。2009 年,高齡七十九歲的陳錫煌離開家族庇蔭,只帶著紅盒子內供奉的戲神田都元帥,用自己的名字另創劇團,成為深獲國內外肯定的人間國寶。然而,傳統布袋戲的快速沒落,卻又讓他面臨空有一身絕學、慷慨授藝不藏私,可是後繼者寥寥可數的困境⋯⋯。
楊力州愛看布袋戲,工作室取名「後場」,意指拍紀錄片一如為布袋戲敲鑼打鼓的樂陣,是在陪襯鏡頭裡的精彩人生。《紅盒子》製作歷時十年,不只紀錄八旬長者的傳承使命、探究兩代國寶間的矛盾,更以大銀幕展現老師傅為戲偶注入靈魂的掌中技藝,企圖將傳統布袋戲的獨特魅力,重新帶回常民生活。
Chen Hsi-huang is the eldest son of Li Tien-lu, the renowned Taiwanese glove puppeteer, but his relationship with his father had always been strained. At the age of 79, Chen set up his own troupe, which soon earned recognition all over the world.
Nevertheless, Chen finds no one to pass on his great skills...
本片與2010年為NHK剪輯的一小時內版本不同
1955年的邱永漢、1968年的陳舜臣、2015年的王震緒,他們在不同年代的異鄉,以日本語書寫關於台灣、香港、中國為題材的小說,並一舉奪得日本通俗文學最高殿堂「直木賞」的殊榮。
本片以20年前留學台灣,醉心研究台灣文學的日籍教授岡崎郁子為經緯,藉由探討三位台裔作家寫的是日本文學或台灣文學為引,交互梳理台灣人與日本人之間的情結糾葛。在那個日本人不承認台灣有文學的年代,岡崎郁子以一個異鄉人的身分,研究二二八文學、並造訪了近百位的台灣作家。導演吳米森再以自己穿梭中國地方、東京、瀨戶內海、龍潭、香港、魁北克等地的旅途,企圖進一步以一種繁複交織的錯亂去再現認同的錯亂。
Somewhere in Myanmar is a forest rich in amber and controlled by the Kachin Independence Army (KIA). Most of its inhabitants work in a mine, digging the earth night and days in the hope of finding the precious ore that will get them out of poverty. But on top of the excruciating hardship of the work, they also have to fear an attack from the army.
他们在台湾与越南之间漂浪迁徙,寻求更好的生活。有选择或没有选择地,在这距离越南1700多公里远的岛屿落锚,成为我们。
没办法选择在哪里出生,定邦流着台湾爸爸和越南妈妈的血液,边打工边自学,跌跌撞撞,朝着成为电影导演的梦想前进;北越的小芳、南越的金线,选择与台湾人结婚,养儿育女,操持夫家生意,为家庭累积理想未来的资本;曾在台湾帮佣多年的阿问,回越南后盖了三层楼的家,视野已经不同的她,即使借钱也要让两个儿子文山、文进再到台湾工作,见识外面的世界。
来往台湾和越南的他们,见证两地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感受复杂的人际冲突与冷暖,用生命写下跨国移动的一行短句,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寻常风景。
我们不一样,拥有不同的条件与机会。相同的是,不确定自己的选择对不对,不知道未来在何方,也许在台湾,也许在越南。
我们都一样,以个人微小的力量,在广大的世界里求生存。移民和移工,如落地的水笔仔,只要有水,就能活。未来,也许就从这里的生活开始。
婚纱照是情感的显影,华人社会特有的文化礼俗及真性情都无一遗漏地被记录在婚纱照之中,它让所有人相信,这是一个能用金钱交换具象幸福的造梦工厂。在步入婚姻之前,王子与公主都期待着幸福美满的爱情与未来。另一方,已身在婚姻之中的夫妻,听见的是他们之间的坦诚相谈。回看那象征婚约的照片,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幸福」、或是「爱」,转换成什么样的形式?经历了什么样的困惑?那些困惑,与当初的幸福想象,有着什么样的对应关系?而最后,王子公主终究也正式进入到这个婚姻的循环当中。本片以台湾与大陆两对拍摄婚纱的新人做为对照,并呈现婚纱产业中的关键者:婚纱摄影师的观点,尝试从一个轻松却不轻易的视角,带着观众一起翻开那本尘封于华人家庭中的某个角落的婚纱相本,从日常生活的淬炼中,回望那个幸福的片刻。
詩人步入一黝黑甬道,石室中微光閃爍,令人如何想像,六十年前此處砲火隆隆?1959年,洛夫在金門戰火硝煙中,開始寫作《石室之死亡》,在後來的六十年,這首超現實主義代表詩作掀起台灣文壇風起雲湧。2000年,創作三千行長詩《漂木》,打開華人詩壇長詩的歷史新頁。將屆70年的創作生涯,洛夫一再突破既有格局,試煉意象的魔境。
本片試以「詩與戰爭」切入主軸,佐以《石室之死亡》「一首詩十行」的詩體例,以《石室》前十首詩句選段,構成全片詩意綱領;同時引用洛夫與友人書信,交叉呈現其青年、中年時代畫像。團隊追隨洛夫重訪金門坑道石室、回到湖南衡陽的鄉愁現場,更記錄移民加拿大後的洛夫生活家常。「詩魔」的飛揚與沉潛,俱在其中。
回顧1950年代迄今台灣詩壇與文壇,瘂弦的參與及貢獻,幾乎可說是從一個人的身體力行,縮影了超過六十年的現代詩與文化史。
在創作上,公開發表詩作雖然只有12年(1953-1965),然而作品經典淬煉,經過好幾世代潮流的浪頭,仍傳頌不輟。在編輯事業上,從《創世紀》、《幼獅文藝》到《聯合報副刊》,前後45年編輯生涯開枝散葉,以特有的溫情、智識、人緣風度,前溯五四與日據時期文學傳統,從島內到海外,打造文壇盛世。
紀錄片《如歌的行板》從瘂弦現下在溫哥華的日常生活展開,描繪詩人「退而不休」的文學進行式:依據瘂弦廣結人緣的寬闊關懷,與林亨泰、林懷民、蔣勳、席慕容、吳晟、蘇偉貞、黃永武、馬森、阮義忠等好友,回憶詩、副刊與文壇種種,交織呈現詩人與華文文學界的綿密交流;與張默重回高雄左營眷村,同遊《創世紀》創刊與1950年代創作狂飆、抄寫禁書的「左營軍中廣播電台」、「高雄煉油廠圖書室」等場景;南下成功大學,踏訪「旭町營房」舊址,回憶初來台灣的軍營生活與文友結緣;和接任副刊編務的陳義芝一起到圖書館,翻閱昔年《聯合報》副刊檔案,回憶「副刊王」與「副刊高」(高信疆)競爭互動、合縱連橫的臺灣文學副刊盛世。同時,拍攝團隊也隨詩人重返故鄉河南南陽,回到童年住居與學校,踏勘古城人文環境,追索詩人生命與詩意的根基。
歷經大時代變遷、壯闊波湧的文學生活,在本片中藉著抒情詩般的動人影像,生動而優美地鋪展瘂弦的生命之詩,成就了超越「記錄」的傳記電影新風貌。
《火力全开》主要描述了王力宏火力全开演唱会从台前幕后准备到成型再到演出的全纪实,并且在其中穿插很多他从小到大的励志往事,还首次对于其妻子对外进行曝光。《火力全开》记录的不只是一场表演,更记录了这场演唱会从筹备到完成的思想和精神。这部电影忠实记录华语流行演唱会在现今的状态,并呈现出王力宏的音乐创作概念与历程、舞台下平易近人又生活化的一面,以及对梦想的坚持和发光。无论观赏《火力全开》3D电影的观众们是不是王力宏的歌迷,都能从中一窥音乐之于世界的力量,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种子。
等待一甲子,传说般的神话之鸟现身
顶着黑色羽冠、前端像沾到黑色墨水的橘色嘴喙、一身浅灰白色羽毛,这种在1861年被人类命名以来,就鲜少见到其踪影的燕鸥,究竟只是个神话,还是真实存在世界上?
2000年,一次底片调光机的故障,让生态摄影师梁皆得,在马祖意外发现60几年前被认为绝种的黑嘴端凤头燕鸥。自此,对这传说中「神话之鸟」怀有梦想的人们,穿梭在亚洲各国沿海,以及无数个无人小岛之间,有时遭遇大雨风浪,有时冒着跌入大海的危险,只为了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寻找神话之鸟二十年,它们的数量从八只,到现在约一百只,仰赖迁徙路径上,各国的保育行动。然而,每年夏天台风对繁殖地的侵袭,捡鸟蛋、海洋垃圾、鱼类资源减少等自然与人为破坏,仍然对黑嘴端凤头燕鸥的生存造成庞大威胁。梁皆得跟随各国学者专家,纪录着黑嘴端凤头燕鸥、当地热爱这些鸟类的人们,以及自然环境三者所相互交织的故事。
城市隔著一條河流便能看見重建後的溪洲部落,但是許多來河濱運動的路人卻不知道,這裡有個部落。
族人搬家了,而搬家的距離只有100公尺。但這100公尺的路途之間,不僅跨越了歲月,跨越了背負違章建築的污名,更跨越了過去與現在派系的分歧,但通過儀式,最終讓他們找到了家的位置。而此時此刻移動的感受,就像阿美族語裡「Maro’ay to ko kerah」所說的,在潮汐之間有個安靜時刻,會讓海底生物找到自己的歸宿,自己的家。
張祖淼,一個沒有阿美族名字的人;他是溪州部落第二代,從小在都會長大;父親很早就在身處邊緣的溪洲部落替族人開設雜貨店,店名叫「新原民商店」;張祖淼從小看著河對岸的城市建築,從荒野到繁華;反觀溪洲部落舊址卻因為位置涉及行水區的安全疑慮,必須異地重建。
在政府策劃的「333」模式裡面,由政府負擔1/3經費,另由族人負擔2/3自籌款與銀行貸款的重建計畫裡面,族人被限制家屋產權歸屬部落,雖然這樣能達到「部落自治」,但從一開始家戶身份認定,就驅使原有的家族分散,「搬與不搬」接踵而來的派系分歧,也加深族人的分裂與矛盾。
於是這一年歷經建商不負責任逃跑,族人提早住入尚未完工的家屋,於是每年一度的豐年祭開始了,他們在華美的城市面前,用原始傳統的儀式,弔念過去一同抗爭卻已逝來不及見證「新家」的祖靈們。溪洲部落仍然維繫祭典的傳統,感念土地的靈魂,用原始的傳統儀式,重新凝聚修復過去撕裂的情感。因為他們都是這個家(部落)的一份子。
只是都會區的邊緣還有許多原住民部落,政府策劃的「333」模式,是否真的適用每個形成的河濱部落?
《回眸》记录三位末期病人冠玮、瑶华、育姗在离开人世前,如何面对死亡的每一刻。冠玮被告知生命剩下一个月,他苦恼来不及看着就读小学的双胞胎儿子佑佑和廷廷长大;瑶华希望在家安宁,但回到家后,家人之间的不和睦让她感到害怕;育姗长期在海外工作,生病返台治疗被判定为末期病人,因为女儿不在身边,育姗担心临走前见不到女儿最后一面……《回眸》细腻呈现三位末期病人各自对生命抱有不同的执着与情绪,用生命故事向大众展现他们对生的不舍、对死的恐惧与以及过程中灵性照顾给他们的勇气。
1992年歲末,一群黑面琵鷺在台南七股遭到不明人士惡意槍殺,引發全台民眾高度矚目。當時奉派採訪的攝影家王徵吉,自此也走上長達三十年的守護黑面琵鷺之路。在當年,全世界黑面琵鷺的總數只有不到300隻,這個瀕危物種獲得來自許多國家的關注。
不同領域的愛鳥人,以跨國合作的用心,為開拓黑面琵鷺的生存空間披荊斬棘。其中的奉獻者包括學者、繪本作家、賞鳥人、基層公務員、養殖業者,以及更多的無名英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房黑面琵鷺故事。而專情黑面琵鷺三十年的王徵吉,即使經歷喪妻、罹癌等生命逆境,也仍不改其志。如今,全球黑面琵鷺數量已經超越6000隻,但牠們並非就此高枕無憂,保育之路仍然持續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