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库
本片荣获首届留守与儿童国际电影节 最佳纪录片,并被香港中文大学 永久收藏。
本片以湖南省一群备战中考的重点班孩子展开讲述。他们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读书 成为摆脱自身命运的唯一出路。但处于青春期的他们,面对繁重的功课、备考的压力、资金的不足以及家庭的教育的缺失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
Junior Th ree is the last part of the Homewood Trilogy directed by Jiang Nengjie. It is about the students who are preparing for the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unan. The most of them are unattended children, studying is the only way for them to lift themselves from destiny. However, facing the heavy study work, tremendous pressure, fund shortage and the abs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they are in a dilemma.
2015年 荣获 最第四届凤凰纪录片盛典 最佳提名奖,提名最佳传播价值奖。
2016年 荣获 厦门双栖影展 最佳纪录短片奖 ,想观看全片的可联系导演版权方微信:1714371600 (QQ )
该片是2013年纪录片《龙老一生》的续集,也是纪录片导演蒋能杰发起的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中的一部。
龙运松:一名普通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一直默默生活,不愿谈及英勇往事。龙老在耄耋之年,面对着镜头回顾自己一生;抓壮丁参军、转战南北、妻子另嫁、松山战役、接收日本投降等。
而今, 当年英雄疾病缠身,晚年落寞,老无所依,一直不明白,当年就是抗日了,怎么就成了反革命和兵痞了,还想着晚年能得到国家的认可,2014年龙老归队,而葬礼的悼词让我们反思。
A veteran, Mr. Long’s life was full of legend. Yet, he lived his life in silence and never told others about his experience in the battlefield. There were many scars on his body and he got three shots only in the Songshan Battle. One of them went through between the bones and the scar had been apparently seen so far.
Mr. Long went to the battlefield in the year he got married, where he received a letter from his wife. It read,” I’m going to remarry, may I get your approval?” Later on, Jiang Kai Sing was defeated and asked them to go to Taiwan together. Mr. Long refused,” No, I haven’t seen my parents for years.” However, when he got back to his hometown, his parents passed away soon and his wife had got remarried for two years. After that, he never got married again and lived his whole life in loneliness.
Mr. Long was defined as a bad guy or solider riffraff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Afterwards, when people asked him about his experience in the battlefield, he got scared as political investigation came to his mind immediately. “I’ve explained everything in those years, why you’ve come to ask me again? I’ve explained so many times.” To get rehabilitated, he kept visiting leaders of relevant institutions. All his family persuaded him not to do so, because “You’re the Kuomintang’s solider.”
He wa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with severe stomach problems, no care from children and high medical fees. He said,” I can’t get cured. If I don’t die this year, I’ll die next year. There’s no point living for a few more years. I’d better die today and I don’t want to be human being next life. It’s too tough.”
Only until 2013,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announced official documents to rehabilitate the anti-war soldiers. Meanwhile, the ministry promised that there were funds to deal with difficulties in their old ages. When Mr. Long heard this, he could not conceal his excitement with trembling all over. He kept asking,” Is it for real?” However, he had passed away before he received the pension. In Mr. Long’s funeral, a villager announced the memorial speech loudly, which drew us into deep thought……
处长江流域的神农架林区,由于地理偏僻,高山峻岭阻缓了当地山民与外界的联系。这个地方至今尚完好地保存着创世神话史诗《黑暗传》。
深山里,爷爷和儿子、儿媳、孙子过着简单的日子。儿子杨福新是个道士 ,以为死者超度亡魂上天堂为业。爷爷身体的衰朽、饮食上的担忧、媳妇的排挤,使得他无地自容,没有一个所谓的“灵山”能够藏身,他无非是指望着能吃点什么而已。人一个一个死,年轻人、老年人,道士儿子把灵魂一个一个带入他认为的所谓天堂。而爷爷却面视着灵山,一手抓住那尚未成熟的石榴……
本部纪录片直击“艾滋病”这个敏感而恐怖的话题,以跟踪拍摄被感染的马深义一家为整条线索,赤裸裸的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家庭面对生死的生活原态和他们的心路。上世纪90年代,在河南省南部的一些乡村中,很多村民在卖血脱贫的鼓惑中,因为卖血感染了艾滋病。马深义一家就住在文楼村。一家五口,除了大女儿马宁宁以外,整个家庭都是艾滋病的受害者。纪录片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讲述艾滋病带给整个家庭的这场灾难。
本片荣获2003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提名、2003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最高竞赛单元提名、2004年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和2004年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
镜头跟随着住在三峡库区的农妇张秉爱,真实的记录了她的生活,还原了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张秉爱的丈夫身患顽疾,因此,全家的重担便都落到了她的肩上,虽然生活十分辛苦,但张秉爱的心中依旧怀有希望,因为她那有出息的儿子是全村唯一一个考上了重点高中的孩子。
除了普通农妇外,张秉爱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钉子户。作为第一期移民中唯一留下来的那一户,张秉爱默默决心,在得到应得的土地之前绝不动摇,这是她为自己划下的底线。大坝截流近在眼前,如今,第二期移民都已经全部迁走了,在一片废墟之中,张秉爱赖以生存的家显得那样渺小,飘摇。
32年前的一个冬天,当第一只到访的红嘴鸥俯身亲吻昆明后,红嘴鸥与昆明的缘分就已经注定了,纵使跨越千山万水都无法阻隔。它们对这里一见钟情,每一年如期造访,从不失约。科学家说红嘴鸥的平均寿命也只有32年,它们用尽一世陪伴了昆明!
西山悬崖上的龙门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西山被称为睡美人,还因为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滇池岸边,有一对真挚相的青年男女,男捕鱼,女织网,生活的很幸福,小伙子为了表达对姑娘的爱意,驾小舟到海子中为她采取海菜花,结果一去不返。一天又一天,姑娘思念着小伙子,悲恸欲绝,昼夜长哭,眼泪流了五百里,最后伤心而逝,身躯化为湖滨山峦,长发则散于草海之内,从此,这山便称为睡美人山。
建于1899年的上绒布寺位于珠峰北麓,距峰顶约20公里,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寺庙,相传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行。阿古桑杰是寺中唯一的僧人,他将珠峰视作空行母的化身,人类不应当打扰她,但他的儿子却是一名毕业于“西藏登山学校”的出色高山向导。
这所全球唯一持续招生的登山学校仅面向珠峰脚下的两个县招生,目的是花四年时间把牧民的孩子培养成勇敢坚毅的高山向导,他们将在每年仅有几天的登顶期到来之前铺路、修保护绳、搭建从大本营到8400的所有营地、搬运物资和行李,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登山客的安全,好让他们不断突破自己,前往独自无法抵达的高处……
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僧一寺、一座山、一群人的故事。它的名字来自于藏民们画在青藏高原岩壁上的白色小梯子,当地人称之为“天梯”,并相信它可以接引世人的灵魂通往圣地,而这些珠峰的引路少年们扮演的正是“天梯”的角色——有人将8848当成旅行的终点,但对他们而言,这只是起点与成年礼。
总导演彬歌仅调研就用了一年,器皿和摩梭人婚俗文化从寻找到调研直至拍摄整整守候了近三年。整个拍摄制作历时一年半,从高原峡谷,到盆地竹海,从神秘的摩梭风情到藏族的美丽姑娘,从四季变化,到城市繁华,故事设定在改革开放以后,四川美食蓬勃发展,许多人开始以烹饪美食为谋生手段,这些人的命运从此与他手上的美味息息相关。他们传承,探秘,创新,用食物带来了一次次全新的味觉体验,也一次又一次颠覆着味蕾的感受。
中国有一句古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树锋和味芳,这是一对生活在上海的耄耋老人,是导演赵青和制片人冯都的叔公和叔婆。他们年轻的时候就相识,因为树锋的上一段婚姻,味芳在不经意间等了他十几年,人到中年两人才在一起。当他们携手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味芳却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树锋和味芳都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树锋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讲究“仁、义、礼、智”。在树锋的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是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同堂生活、吟诗颂词、研习书法……之后的命运却是他无法主宰:政治运动、工作调动、丧妻别女……直到1970年,他和味芳走到一起。
将近半个世纪的相伴相守,对树锋和味芳来说,爱是记忆,爱是缘分,但爱也意味着良心、道义和责任。在他们心里,无论对方年轻还是年老,明白亦或糊涂,都不可能磨砺掉内心深处的那份爱,因为爱已经变得淡然纯粹、深入骨髓。
如今没有子女在身边照应的他们,必须独自面对生活中所有的事情。而在经历了一生的波澜之后,树锋和味芳他们那种平静、乐观却又不乏尊严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这是一个关于记忆,关于爱,关于尊严的故事。于是在2012年,我们姐妹俩开始拍摄记录这段叔公叔婆的旅程,希望能为他们、为我的家族,为更多的人留存下这段不该被遗忘的时光。影片的拍摄从2012年一直持续到了2014年。味芳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她逐渐变得生活不能自理,不记得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不认识周围所有的亲戚朋友,只认识她的老伴儿树锋,信任他,依赖他,爱恋他!
对年近九旬的树锋来说,面对生老病死,面对自己爱人,他必须要做出抉择:将味芳一个人送进阿尔茨海默病的专门护理机构,他于心不忍;两个人一起住进养老院,就意味着要放弃还算是自得其乐的生活;继续独自在家照料味芳,他已深感力不从心。这种选择令树锋几度辗转……万一他生病了,味芳该怎么办?万一他先走了,味芳又该如何生活下去?两位老人的生活状态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是否依然能有尊严的走到最后?
中国目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人数达到了900多万,位列世界第一。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认识不够,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资源短缺,专业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严重缺乏,使得患病老人和他们家属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使得社会、家庭对留守老人的关爱严重缺失……想要在情感上、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慰藉,成为许多中国老人奢侈的念想!
生命尽头,记忆消逝,但树锋和味芳他们依然有享受生活,精彩人生的权力。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希望通过这部影片的传递,能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努力,让老人们能够拥有一个真正快乐而有尊严的晚年!
自梳
拍摄地点:广东佛山
作者:骆仪
录音:赖格贤
参展纪录
2010英国Exposures电影节 最佳纪录片提名
2010波兰Aspekty视觉人类学电影节
2010约旦短片节
2010印度马杜莱国际纪录片与短片节
2011印度国际女性电影节
2011土耳其国际Filmmor女性电影节
2011爱沙尼亚Worldfilm塔图视觉文化电影节
2011英国RTS皇家电视学会学生电视大奖
2011云之南纪录影像展
这是一个关于抉择的故事。清末民初,在二十几岁时,面临顺从父母之命还是立誓终身不嫁的选择,广东地区的不少女性都选择了后者。已立誓的姊妹帮她们挽起发髻,她们成为了“自梳女”。自梳女不做家庭妇女伺候丈夫和孩子,而是在工厂劳作半生,在养老院度过晚年,一生独立。如今,仍健在的自梳女大多年届九十。回首一生,她们的讲述里有骄傲、有孤独,但无悔:“那会儿时兴自梳!”
作者阐述
自梳女现象曾广泛存在于清末民初的广东地区,是经济发达、民风开放与传统观念多种因素杂糅的结果,在解放后消失。如今仍健在的自梳女已寥寥可数。作为在广东长大的女性,我从小听说“自梳女”的故事,一方面是要抓住最后的机会把这种独特的现象和她们的人生故事记录下来;另一方面,有感于当今社会仍然以婚姻状况给女性贴标签(如“剩女”),想要讲一个古老的故事引起一些思考。大部分“自梳女”识字有限,并不知道什么是女性主义,但她们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非常强。而她们对誓言的坚守,到底是独立还是传统?是固执还是看透?这种选择是对是错?在生命接近终点时如何看待年轻时做出的选择?我在片子里问了许多问题,她们的回答要比我想象的简单得多,拍完后我却感到这些问题更难回答了。
骆仪:
八零后,曾于广东某报担任记者编辑数年,2009年赴英国伦敦学习纪录片制作,现居北京。
作品年表
自梳(2010)
在物质文化中,建筑很能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文化传统。追溯那些恢弘的营造最初的缘起,我们找到了“家”的概念:百姓与帝王之家、精神与感情之家、宗教与信仰之家......这些家园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变迁里,在幅员辽阔、风格迥异的地理环境中,在多姿多彩德民族风情的滋养下盛开出五色斑斓的花朵,不仅取得了建筑学和美学上的杰出成就,也将当时当地的人文思想与哲学观念凝固在那些砖石土木里,用细节将美的启示代代相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官方非卖品,10语10字,只当外交礼品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