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库
有谁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那段乐章?
有谁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
有谁亲身游历过那座精艳绝伦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历史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
圆明园不仅是一部中华的屈辱史,
圆明园应是让国人更具民族自豪感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自1707年建园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他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
但记忆应该是完整的,而不留残缺的。
圆明园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为圆明园的历史填补空白。
还世人一个完整,真实的圆明园!
语言在这350公顷,三大主题园林区,百余处园林景观面前是苍白无力的
高清晰,数字化技术再现了圆明园从建园,扩建,被毁的历史全过程
绚丽的三维动画将一座恢弘壮阔的圆明园呈现,好似游历其中。
与真实演员相结合的拍摄手法,使影片更具真实性。
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圆明园的真实,不仅是重现了圆明园恢弘壮丽的建筑
同时他还向人们讲述圆明园鲜为人知的重要地位
及一个帝国,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欢笑和泪水。
圆明园不仅有着与故宫同样大小的占地面积,
在清政治的鼎盛时期,其地位比故宫更为重要!
在长达150年的存园历史中,
清,6位皇帝曾在此梳理朝政,平定天下,安食就寝。
皇室不为人知的亲缘相韧,后宫传奇,官宦相挣,
同样构筑了圆明园的另一道风景
有谁会知道?
圆明园曾经实现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天子的相聚,
有谁会知道?
圆明园的设计者就是当朝统治者。
圆明园在精艳绝伦的建筑背后,
有雍正的艺术情操和制国的雄心壮志。
有乾隆望为自大和对西方艺术科学的不屑一顾。
也许任凭我们的大脑如何联想,
都难在那满目沧遗、断壁残垣中,寻找300年前的伟大,
绚丽的华服只有在亲眼目睹后,才回赞叹她的完美,
圆明园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就再现了一件举世珍宝的绚丽多姿。
历史也将在这绚丽的洪流中更加的惊艳!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翌日长春沦陷。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帝国”,宣布定都长春,改名为“新京”。一时间,满清遗老遗少、日本关东军、抗日青年、各方谍报人员汇聚长春,演出了一场扑朔迷离的历史大戏。
事实上,从“9·18事变”的那一天开始,长春的人们从未停息的反抗。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拨开尘封的历史迷雾,发掘和讲述了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里,一群普通人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体现出的是中国普通大众奋起抗争的勇气和民族气节,中国普通人的抗争,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基础。
纪录片《长春往事》通过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讲述长春一段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另外,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故事在片中也会有相当篇幅的展现。
《长春往事》由长春市人民政府和北京上造影视文化公司联合制作,预计2015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历时一百五十天 行程两万多公里 十多个民族 近八十种美食 新疆首部大型美食纪录片 。
第一集 新疆一绝
第二集 百纳之味
第三集 炙热的味蕾
第四集 反客为主
第五集 有馕就是家
第六集 妈妈的味道
第七集 流动的脚步
第八集 最爱家常味
第九集 奇思妙想
第十集 香飘万里
第十一集 新疆渔人
第十二集 甜蜜蜜
第十三集 白色之恋
第十四集 欢庆的节日
第十五集 生生不息
《绝境求生》是一部表现中国企业和资本市场真实故事的纪录片,影片通过对不同当事人的采访,讲述了地处中国西北戈壁一家企业和一群职工深陷绝境后的命运之变。影片人物交织叠加,情节起伏跌宕,呈现了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剖面,剖析了一场在中国转型时代下的生存撞击。
被叫停的北京独立影像展最终在纽约“复活”
《没有电影的电影节》放映结束后的问答环节。左起分别是电影人黄骥、翻译Connie Ka、电影人王我、活动组织者史杰鹏、钱盈和谢枫
8月19日晚,纪录片《没有电影的电影节》在纽约哈林区梅索斯纪录片中心(Maysles Documentary Center)的影院进行了首映。这部反映去年夏天第11届北京独立影像展事件全貌的作品,由众多艺术家、独立电影人、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所提供的影像素材共同组成,电影人王我进行剪辑整理,直到放映当天才匆匆完成最后的调试。其成片时间距离去年的事件发生刚好相隔一年。
这也是题为“边缘影像:2012-14北京独立影像展最佳作品”系列展映活动中的第10场放映。刚过去的8月20日,纽约亚洲协会中展映了组织者之一的史杰鹏和Libbie Cohn合作的影片《人民公园》。至此,这次持续时长1个多月的活动已经过半,剩下的8场放映将在纽约亚洲协会、美国华人博物馆和Union Docs等处陆续举行,直到9月13日。
活动的三位组织者钱盈(Karin Chien)、谢枫(Shelly Kraicer)和史杰鹏(J. P.Sniadecki)各自分别有着制片人、影评人和导演的身份,他们对独立电影,尤其是中国的独立电影有着长期的观察、研究和参与。在去年8月北京独立影像展被叫停之后,他们立即打算将这些影片带来纽约以示支持和声援。此外,三人还在今年7月7日发起网络筹款,在短短一个月内,活动共收到264位支持者总计近1.45万美元的款项,以用于邀请部分独立电影人来纽约参加放映的路费,以及活动相关宣传品的印刷制作等费用。
北京独立影像展由栗宪庭电影基金主办,创始于2006年,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中国一个较具影响力的独立影像展,但该影像展的发展也吸引了当局的注意。2012年,在宋庄举行的独立影像展在开幕仅3小时后便被当局拉闸断电,观众被驱散。去年,影像展仍然举行,但在开幕前夕被当局叫停,之后其宋庄的办公所在地遭到断水断电,执法者强行进入带走了电脑、文件和电影资料,甚至在交涉中发生了肢体冲撞等一系列事件。这其中牵涉到自由表达、政府审查和公共活动的组织等敏感问题,因而难以避免地陷入重重纷争之中。
在去年北京独立影像展被迫中断后,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就像哈维尔所说的“后极权社会由恐惧感维持”:“在我看来,中国官方统治者也是处在极度的恐惧状态中……它对任何的风吹草动,对任何人群的聚集都是心怀恐惧,因为它不知道这些人会做什么、说什么。拿官方的话来说就是‘要将其扼杀在萌芽中’。” 因此“被禁作品”、“中国不想让你看到的电影”等措辞,自然成为了大部分当地媒体对此次展映进行报道的标题。
尽管与第11届北京独立影像展被叫停的事件密切相关,这次纽约的展映却并非对前者的直接挪移或复制,在北京独立影像展艺术总监王宏伟的建议之下,精选了过去三年参展过的优秀作品。除了艾未未的《平安乐清》、胡杰的《星火》等政治类题材,还包括了大量的纪录片(如邹雪平的《吃饱的村子》等)、实验艺术电影(如陈轴的《我不不不是陈轴》等)、女性导演作品(如文慧的《听三奶奶讲过去的故事》等)和动画短片(如白斌的《猎人与骷髅怪》等)等多种形式和门类。在全部29部参展影片中,有至少10部在此前获得过各类奖项,确实可谓中国独立电影中的“最佳作品”,也向纽约的观众提供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呈现。
组织者之一的谢枫表示:“我最初对作品的选择并不完全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而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用特别的方式展现出了中国艺术家和电影人们非常美妙的创造力,他们用作品呼应了当下快速变化的中国。”“新的艺术形式”,而非政治题材的表达,是谢枫从这些中国电影中所看到的最大闪光点。《纽约时报》的文章也认为,许多体制外的创作“并不一定涉及到政府认为的敏感话题”。
电影导演史杰鹏有两部自己的创作也在这次展映之中。其中2013年的《玉门》与中国电影人黄香、徐若涛合作,作品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影像语言使其夺得了当年影像展的实验创新奖。史杰鹏仍然记得自己2008年初到北京的感受:“我当时觉得就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家人和归属。这些中国独立电影人并不受到商业的驱动,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安全感而进行创作,他们是在探索。”
王我则谈到了影像展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有一点很好就是影像展常设有其他国家作品展映的单元,例如意大利、比利时、日本等等。影展的工作人员会很专业地翻译字幕,包括很多像是非洲或菲律宾等小语种地区的电影。平时看到的机会就少,也很少人去做这方面的工作。”文化的交流,或许正是北京独立影像展以及此次纽约展映等活动所希望促成和坚持的。
独立电影遭到边缘化或是排挤并非只在中国发生。谢枫坦言东西方各有其艰辛之处:“在东方有政治审查,西方则是商业审查。拿中国来举例,与功夫片或是章子怡等明星参演的电影相比,成本低、预算紧的独立电影作品更难有机会在除了艺术节之外的活动上被看见。”
尽管受众少,但独立电影在许多国家都有各自的推广渠道和发布平台。艺术院线是较为常见的专门机构之一。而与美术馆进行协作也渐渐成为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纽约的影像博物馆(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就在今年4月举行了台湾导演蔡明亮作品的专题展,用博物馆的眼光和策展补充了影院的语境,也将艺术电影带给更多观众。
或许,独立电影在今天的遭遇也只是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人们对陌生事物的排斥与否定也是独立电影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之一。在《没有电影的电影节》一片中,影像展主办者和电影基金创始人栗宪庭对着镜头聊到自己过往的经历:80年代时抽象艺术曾经一度被视为禁忌,后来大家才慢慢接受;之后当代艺术又成了禁忌,可现在也都为人所熟悉了。说起未来的计划,钱盈表示接下来的6个月将带着这些中国独立电影在北美进行巡展。而在宋庄,第12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开幕在即。
【影片简介】
《迁动人心》讲述的是上海中心城区四行仓库所在的晋元路地块的政府房屋征收、动迁的故事。棚户区里的2652户居民集体“辞旧迎新”,在短短一个月内,动迁居民签约率高达85%,创下上海闸北区历史最高纪录。然而这一切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夹杂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与不安,在利益面前新生的欲望与私心,让八十多岁的老管夫妇、孕妇付维敏、开了近20年面铺的老法师等家庭陷入到复杂而纷乱的情感里。
一场坎坷而艰难的“沟通之战”拉开了帷幕。政府与群众,征收组与居民,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在各自的利益与情感立场,谈判、迂回、交换、妥协……期待许久的动迁事项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灵。
【导演介绍】
崔轶导演
1978年生祖籍苏州,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本科,上海戏剧学院导演艺术硕士,
现为SMG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影视剧重大题材创作办公室导演、制片人
上海电影评论家协会理事
主要论著:
《电影导演的诗意调度》
2010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导演创作:
电影《笛声何处》,
第1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电影,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中短篇电视剧三等奖,中国首届MFA艺术硕士优秀作品奖(剧情类),2008年苏州五个一工程优秀奖
1976年10月。为了庆祝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解放军驻京部队文工团联合演出文艺节目:三军大合唱《坚决打倒“四人帮”》;舞蹈《欢庆胜利》、《绣金匾》;男女声独唱、二重唱;合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歌唱敬爱的周总理》、《歌唱朱委员长》等。
本片以上世纪60年代,支援大三线建设为初始背景。
由于这次发展的需要,有很多人们为了国家建设都热情积极的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千家万户,各有各的故事。此片就是讲述了4个普通家庭的故事。
外面充满着许多看似寻常但超出我们想像的东西。
这些每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东西是些什么呢?当这一切在我们眼前出现时我们会停下来看看吗?看完之后会想些什么吗?透过镜头重新再看一遍会怎样呢?会再想一想吗?
外面的一切,总在不断地开始和结束,所有这些并不会因你我的注视而改变,我们的注视除了能够触动一下我们的内心外,剩下的也只能是再将它记住而已。
本片素材拍摄于2001到2005年,片段长短不一,长则数分钟,短则数秒钟,都是发生在街头和窗外的凡事。透过这些日常的琐碎,或许可以看到些许生活的真实——平凡、平常、无奈、无聊、偶然、自然、情绪、情意、乐观、乐趣、生活、生命等等。
这是一部独特的纪录作品,而它的意义则是需要观众的一再沉思。当你对一个日常事件视而不见的时候,你可以将它拍摄下来看上一百遍,也许你会获得了完全不一样的观念。《外面》的勇敢尝试给许多独立纪录片创作人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启发。同时,作者的对当前社会如此丰富的纪录也是惊人的。影片从细微处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和他人饱满的感情。
★第47届意大利波波里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竞赛单元
★第11届里昂亚洲文化电影节/最佳影片新闻奖/新亚洲电影单元公众奖
《热线12》 20150225 远东第一监狱 第七集 跨越新时空
《热线12》 20150224 远东第一监狱 第六集 不一样的月光
《热线12》 20150223 远东第一监狱 第五集 黎明前的营救
《热线12》 20150222 远东第一监狱 第四集 中国海牙
《热线12》 20150221 远东第一监狱 第三集 毙狱终极
《热线12》 20150220 远东第一监狱 第二集 死堡微澜
《热线12》 20150219 远东第一监狱 第一集 西牢之殇
该片由著名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焦波担任总导演,此前他的《俺爹俺娘》和《亲吻春天——俺和俺的地震孤儿》系列曾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俺爹俺娘》系列曾感动了无数儿女。
这一次《乡村里的中国》焦波仍然把镜头对准了其老家——山东淄博,不过拍的不再是自己出生的村庄,而是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影片以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
焦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拍摄这部纪录片,他和他的摄制组在杓峪村里呆了整整373天:“村里一共有167户人家,我们去了之后是第168户。”而焦波的摄制组,除了他一个人年龄较大(接近60岁),其它四名主创的平均年龄只有20出头:“所以我们这个片子展现的不仅是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而且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去展现的,我相信也会受到年轻人喜欢。”
最373天时间里,《乡村里的中国》摄制组和当地村民一起吃、一起住,成了一家人拍摄了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剪辑出大约两个小时的精华。
曾多次执导央视春晚的金越认为,《乡村里的中国》直观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农民不同个体的喜怒哀乐、家庭关系和民俗民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影片结构充满张力,故事复杂,线索清晰,画面朴实,剪辑流畅,同期声音录制完美,“是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汉字里的中国——一个巨大的文字世界,它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庞大、悠然。这些字的背后有先人非凡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同时也蕴含着他们生活的智慧与哲学。本系列片共三季。第一季播出25集,每集一个汉字。主题分别为“天之下”“文明的缘起”“向何处去”“最初的生活”“世界还有它们”
《帝陵.西汉帝陵》采用编年体的方式,每集从一位皇帝的陵墓入手,还原西汉11位皇帝的治国理念及其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展示了西汉王朝210年兴盛与衰败的种种原因,看后令人震撼,发人深思。
动画纪录片《帝陵.西汉帝陵》历时五年,行程几千公里,拍摄了大量历史素材。该片集泥塑动画、壁画动画、地图动画、3D动画和实景拍摄为一体,形式新颖,别开生面,为影视纪录片模式创新揭开新的一页。看点二:知名歌手倾情演绎主题曲《千年祭》
大型动画纪录片《帝陵.西汉帝陵》背景音乐及主题曲《千年祭》由导演张普然、音乐总监于剑飞共同创作,整片音乐格调高迈,气势恢宏。此外,知名青年歌手陈泯西倾情演绎主题曲《千年祭》。
《帝陵》汉唐部分总共策划29集,这次登陆央视《探索.发现》的是西汉部分的11集。下一步将筹资摄制《帝陵》唐部分的18集。此外,还将从电影、图书、连环画、人物角色手工模型、地下陵墓数字博物馆、帝陵探密大型娱乐电视节目等方面进行系列开发,拓展陕西的帝陵旅游文化产业链。
本片是王兵《铁西区》系列纪录片的第二部。
《妖怪传》是由西瓜视频自制出品的、首档讲述“中国妖怪”的文化纪录片。在片子中可以了解到《山海经》等著作里极具个性色彩的 8 只妖怪,每一只妖怪都有它的中国故事。内容引入了专家和文献资料,采用动态漫画加真人讲述相结合的形式,带大家一起感受古人了不起的想象力,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看到中国人充满力量的精神内核。
二十多年励精图治,祖国面貌焕然一新,这正是一曲令人久久铭记的春天的故事……
本片以深圳为样本,通过讲述今天鲜活的“深圳故事”,从一个城看一段历史,从这段历史读懂中国人改革的意义,以及它给中国和世界政经历史所留下的坐标意义。记录这座城,是为了纪念过去四十年里勇于改革的一群中国人;展示这座城,是为了证明一个政党为民族自强富强而笃定灵动的制度自信;解读这座城,是为了改革再出发时一份不忘的初心。
第一集 杀出一条血路 20190121
第二集 思想解放天地宽 20190122
第三集 试验市场经济 20190123
第四集 刀口向内的改革 20190124
第五集 改革改出“新自我” 20190125
第六集 创造“创新之城” 20190126
第七集 建设“法治之城” 20190127
第八集 来了就是深圳人 20190128
纪录片《上甘岭》聚焦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共分为3集,每集约50分钟。该片以军事专业角度回顾上甘岭战役的三个阶段,通过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和英雄人物等三个维度还原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之战。摄制组以国际化的视角开启解密上甘岭战役的全球之旅,从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地寻找到许多珍贵的文字和影像档案,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在纪录片中呈现。同时遍访国内仍健在的上甘岭战役亲历者,抢救性采访口述史。纪录片立足当下,以更加年轻化的视角和语态讲述故事,结合动画、沙盘推演等丰富的表现手法,运用电影级的音效设计,创造全新的视听体验。70多年后,新一辈年轻人以青春致敬青春,缅怀先辈,弘扬不朽的“上甘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