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库
他们穿过一座城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 .....
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
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杨苡、王希季、马识途......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带你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群星闪耀的年代。
三年前,年迈的母亲打来电话,让“我”给她拍张照片当遗像。父亲沉迷彩票,家产散尽。最离奇的哥哥,他从小就认为自己可以通灵,是神明的媒介。面对死亡的时候,“我”是否准备好失去父母?带着隔阂与心结,导演回了一次家。而随着拍摄与生活,他发现自己与家庭的关系竟发生了变化。导演以自身家庭为素材,缓缓讲述这个让他二十多年间不愿踏入的家族故事。本片入围瑞士真实影展,获台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观众票选最佳影片,评审团全票通过获得百万首奖。“拍出家人、土地和神明间的渴望与拉扯,不煽情却无比动人。”
《大侠胡金铨》将分为两集上映:
第一部曲——《先知曾经来过》:以编年史的方式逐部介绍胡导演的经典电影,让观众感受他的电影魅力,并透过重要学者及影评人们解析电影美学,再加上和胡导演合作过的重量级影人如徐枫、郑佩佩、王童、徐克、吴宇森、洪金宝等,一一分享当时的回忆与细节,逐步揭露胡导演的电影方法、美学风格,和他投入艺术之风范与疯魔行径。
第二部曲——《断肠人在天涯》:细说从头讲述胡金铨飘泊一生无以为家的宿命,从北京、台湾、香港到美国,这样的宿命如何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如何影响他的艺术生命轨迹。尤其在他晚年仍努力企图创作拍片,却一直壮志未酬的岁月,并非大家所想像风光。他是个创造时代的人,也是个在大时代翻转中,时不予我的孤独英雄。
片中并透过胡金铨一手栽培,也是《龙门客栈》《侠女》男主角石隽的脚步,重返当年拍摄场景,让镜头仿佛穿越时空,闪回当年的点点滴滴。侠客老矣,却不放弃追寻五十年的恩师记忆,如师如父,情谊真挚。
★ 电影大师胡金铨是影坛的武侠巨擘,一生作品不多,但开创全新武侠电影手法,作品奠定武侠电影的类型
★ 《寻找背海的人》导演林靖杰记录了胡金铨的导演养成,探讨他的电影美学及他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 第一部曲集合曾与胡金铨合作影人石隽、吴宇森、徐克、洪金宝、许鞍华、徐枫、郑佩佩、王童及影评人焦雄屏、闻天祥、黄建业等人回忆访谈
★ 第二部曲从北京、香港、台湾到美国,发掘生活对胡金铨作品的影响,去理解胡导演如何成为一位独特的艺术家
★ 罕见从胡金铨的亲人、亲近友人口中回忆一代大师的生活点滴,让观众更了解他的一生及创作
早先一段日子,在北京东郊,一个叫高西店的混乱肮脏的街边,在一个没有名字没有转灯的昏暗的小发廊里,苗这个才满二十岁的农村丫头,她的妓女生活便露出一角……
她说决不跟客人动感情,却瞧上一个叫强的嫖客……
姐妹儿间虽说隔着心眼儿,却不耽误一块去找乐子……
她瞧不起高西店的老板娘,因为她"太贪财了"……
她忘不了先前带她来北京入行的头一个老板——陈哥,可惜,去年冬天他出了事……
她爹病重,她把所有的钱都贴给家里,自个儿打算揣着一百块钱再回北京混……
一晃,麦子熟透了,可阴雨连天,不能开镰……
本片围绕麦收的前后,记录了一个人的两种处境,两种生活。一个人又是怎么去应付招架这一切的……表达出了复杂人性的本来。
纪录片《上甘岭》聚焦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共分为3集,每集约50分钟。该片以军事专业角度回顾上甘岭战役的三个阶段,通过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和英雄人物等三个维度还原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之战。摄制组以国际化的视角开启解密上甘岭战役的全球之旅,从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地寻找到许多珍贵的文字和影像档案,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在纪录片中呈现。同时遍访国内仍健在的上甘岭战役亲历者,抢救性采访口述史。纪录片立足当下,以更加年轻化的视角和语态讲述故事,结合动画、沙盘推演等丰富的表现手法,运用电影级的音效设计,创造全新的视听体验。70多年后,新一辈年轻人以青春致敬青春,缅怀先辈,弘扬不朽的“上甘岭精神”。
该片由著名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焦波担任总导演,此前他的《俺爹俺娘》和《亲吻春天——俺和俺的地震孤儿》系列曾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俺爹俺娘》系列曾感动了无数儿女。
这一次《乡村里的中国》焦波仍然把镜头对准了其老家——山东淄博,不过拍的不再是自己出生的村庄,而是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影片以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
焦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拍摄这部纪录片,他和他的摄制组在杓峪村里呆了整整373天:“村里一共有167户人家,我们去了之后是第168户。”而焦波的摄制组,除了他一个人年龄较大(接近60岁),其它四名主创的平均年龄只有20出头:“所以我们这个片子展现的不仅是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而且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去展现的,我相信也会受到年轻人喜欢。”
最373天时间里,《乡村里的中国》摄制组和当地村民一起吃、一起住,成了一家人拍摄了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剪辑出大约两个小时的精华。
曾多次执导央视春晚的金越认为,《乡村里的中国》直观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农民不同个体的喜怒哀乐、家庭关系和民俗民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影片结构充满张力,故事复杂,线索清晰,画面朴实,剪辑流畅,同期声音录制完美,“是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新宝岛曼波」拍摄以抒情诗人著称的杨泽,邀请小说家骆以军、杨隶亚、黄崇凯共同参与编剧,表现诗人致力探索的70年代迄今的台湾文化论述。全片尝试创造纪录片全新的叙事方法,聚焦杨泽的百年情怀与文化史观,并企图让电影开展「南部是歌,北部是诗」的诗意视野。
微纪录片《战贫之路》,全景式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奋斗历程。该片广泛采访基层群众、扶贫干部和有关部委负责人,以及多国政要和智库专家,揭秘决策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并从人类减贫史的高度诠释中国解决贫困这道世界难题的历史意义。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共七集。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 进厨房,走向 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本集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本集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10个故事,涉及川、鲁、粤、淮扬四大基础菜系和新疆、云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烹饪文化,讲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作为最后一集,本集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
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2》延续了第一部的拍摄模式,是一部探讨中国人与美食的关系的食物纪录片。本片分为八集播出,第一集《脚步》重点讲述了各种美食在不同地域的演变和食物中对中国人“乡愁”情节的一种演绎;第二集《心传》讲解了中国美食文化中的血脉传承和师徒衔接的历史;第三集《时节》讲的 是关于食物与季节演变的关系;第四集《家常》表达了家中的“酸甜苦辣”,是对中国人基本日常食物的解释;第五集《秘境》介绍了一些隐匿山野中不为人知的美味;第六集《相逢》表达了中国人利用食物进行聚会交流的文化氛围;第七集《三餐》回归到最平常的三餐中寻找“味道”;第八集则是此次拍摄的花絮。
本片偏访各地美食,与第一季略有不同的是更多的体现了人物的情感。
《闭环下的五环》是首部讲述北京冬奥闭环的纪录片。
这是首部讲述北京冬奥闭环的纪录片。志愿者、班车司机、专列乘务员……这些普通的工作者理应被认识、被了解。闭环下的五环,也因为他们而温暖、而闪耀。
纪录片《寻古中国》将讲述中华文明故事,深入探寻中华文明原点标识和延续密码,艺术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及其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揭示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与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意义,匠心续写中华文明时代进步。
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在2022年计划推出首批6个系列,分别为:《寻夏记》《河洛记》《古蜀记》《云梦记》《玉石记》《稻谷记》,各系列5集,每集30分钟。
《出路》跟踪拍摄了三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历时六年追随三位主人公,记录下他们的梦想与当代中国现实的碰撞,这是不同地区的中国年轻人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成长故事。来自北京的袁晗寒17岁辍学,3年后她游历完欧洲各国,考上了心仪的艺术学校,15年回国实习,在北京注册了她的艺术投资公司。湖北的徐佳,19岁,是咸宁高中的高三复读生,他已经复读了三次,最后如愿考上了一个二本。毕业工作2年后,2015年徐佳和相恋4年的女友决定结婚。来自甘肃的马百娟,12岁,在野鹊沟小学上二年级,条件艰苦,梦想能去北京上大学。2012年为了方便她上学,全家迁到宁夏,然而马百娟因为学习跟不上,第二年就退学了。15岁的马百娟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打工,但因年龄和学历太低,屡屡碰壁。
中国当代青少年有着怎样的未来?这是导演郑琼在拍摄三名中国青少年时探索的中心问题。
我是一个纪录片工作者,Cling是我的朋友,我们都是女同志。历经同志恋情中的挫败,我们不约而同决定转性嫁给男人,但婚后却无法跟男人做爱,为此与丈夫关系冲突不断。最后我的婚姻以离婚收场,而Cling依旧在婚姻中挣扎。我们是两个在爱情中寻寻觅觅的女人,我们不停地寻找幸福的公式。到底幸福的公式是什么?或是幸福其实没有公式?
本片以深圳为样本,通过讲述今天鲜活的“深圳故事”,从一个城看一段历史,从这段历史读懂中国人改革的意义,以及它给中国和世界政经历史所留下的坐标意义。记录这座城,是为了纪念过去四十年里勇于改革的一群中国人;展示这座城,是为了证明一个政党为民族自强富强而笃定灵动的制度自信;解读这座城,是为了改革再出发时一份不忘的初心。
第一集 杀出一条血路 20190121
第二集 思想解放天地宽 20190122
第三集 试验市场经济 20190123
第四集 刀口向内的改革 20190124
第五集 改革改出“新自我” 20190125
第六集 创造“创新之城” 20190126
第七集 建设“法治之城” 20190127
第八集 来了就是深圳人 20190128
据该剧总导演赵浚凯和张子扬介绍,全剧将采用纪实手法,将真实故事与新闻报道相结合,通过演员参演再现那些真实故事。在创作该剧时,共有16位编剧同时开工,5天赶制出20多集剧本。据悉,该剧于6月5日在汶川开机,5组导演在5个地方同时进行拍摄,拍摄时长仅有20天。如此短的制作周期,如此强大的制作阵容,在中国电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1992年歲末,一群黑面琵鷺在台南七股遭到不明人士惡意槍殺,引發全台民眾高度矚目。當時奉派採訪的攝影家王徵吉,自此也走上長達三十年的守護黑面琵鷺之路。在當年,全世界黑面琵鷺的總數只有不到300隻,這個瀕危物種獲得來自許多國家的關注。
不同領域的愛鳥人,以跨國合作的用心,為開拓黑面琵鷺的生存空間披荊斬棘。其中的奉獻者包括學者、繪本作家、賞鳥人、基層公務員、養殖業者,以及更多的無名英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房黑面琵鷺故事。而專情黑面琵鷺三十年的王徵吉,即使經歷喪妻、罹癌等生命逆境,也仍不改其志。如今,全球黑面琵鷺數量已經超越6000隻,但牠們並非就此高枕無憂,保育之路仍然持續繼續下去…。
《翻山涉水上学路 第二季》讲述了世界上贫困和偏远地区孩子们的上学经历。镜头从他们的生活环境开始,并继续展示他们上学之路,直到最后达到他们的目标。本季从埃塞俄比亚、尼加拉瓜、蒙古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到墨西哥,见证世界各地的偏乡孩子,克服艰险万分的上学路。
上学之路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道路,但没有一条上学之路是这样的,这些孩子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危险,他们要忍受严寒、翻山越岭、边划船边舀水、只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沿途的风景或壮观、或优美,装点着翻山涉水的上学路。
这部系列短片生动展现了20位当代西藏人的故事。他们当中有年轻的藏族创业青年、中国第一位藏族空乘、援藏医疗队的成员、久居西藏的尼泊尔商人、中国第一座暗夜公园的发起人、传统手工艺术的发扬者、西藏生物影像记录者、拉林铁路的建设者……通过这些当代西藏人的真实故事和生动讲述,为世界展现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更加开放发展的西藏。
一次上好的宴席,需要的是餐前厨后的创意、新意、技艺、手艺。本次节目通过美食策划者马裕民、餐饮服务大师刘新田、厨师柴金梁、天津面点大师商洪芳等人对生活各方位一点一滴的体味和思索,讲述了他们对美食的真正感悟。这种感悟,便是餐前厨后的真谛。
第2集
城市的味道藏在街头巷尾之中,不起眼的小吃摊前。清晨的一套煎饼果子,给人带来的满足更胜过一次饕餮的盛宴。闲暇时的一碗面茶,让人喝出的是早已远去的儿时记忆。唯有对生活有着深深的感悟的人,才能做出最具生活味道的美食。浓浓的猪骨汤带来的是包子的美味,三年的陈酿带来的是独流醋的醇厚,独流河水的滋养带来的是焖鱼的鲜香。
第3集
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东濒渤海,为在天津生活的人的餐桌上提供了丰富的河鲜海味,膏黄肉嫩的银鱼紫蟹使人们在滴水成冰的冬日感到些许满足,汉沽独有的八大馇的咸香滋味让初次品尝的人回味无穷。大神堂的渔民迎着天津每天的第一缕阳光驶向大海为人们打捞鲜美的海味,环境的变化让原味的海鲜越发稀少,唯有不竭泽而渔才能让河鲜海味常保最初的味道。
第4集
科教频道《中国人》推出六集高清系列纪录片《味道天津》,包括《餐前厨后》《巷风百味》《河鲜海味》《西风东韵》《茶余饭后》《玩物养志》,表达天津独特的饮食文化与生活。
第5集
号称江北第一虫的宁阳蛐蛐,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玩家奔赴宁阳,挨家挨户的去收购,这也为当地人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天津人善玩蛐蛐,在国内是很有名的,选养排斗每一个阶段都让玩家沉醉其中,疲热不侵。而传统天津蟋蟀罐的手艺,则以朴素而深邃的外形,细腻如同玉石的质感文明传承至今。在众多玩家眼中,玩蛐蛐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娱乐,更是一种人们寄托忧乐的生活态度。
第6集
中秋将至,精心喂养的蛐蛐已到当打之年。摆战场,称重量,玩家上场,裁判监督,整个斗蛐蛐的流程好不热闹。方寸之间的搏杀,带给人们精神上极大的享受。步入初冬,另一种鸣虫——蝈蝈的把玩也进入最佳时节。经过养虫人精心喂养45天后,优质的蝈蝈就成为玩家手中的挚爱。再配以精致的如同艺术品一般的葫芦,手握葫芦听虫鸣,正是玩家们心中最美好的享受。
高雄是日治時期的軍事重地,也是二二八事件中遭受嚴重軍事鎮壓的地區。本片尋訪經歷過二戰的台籍日本兵、二二八事件雄中自衛隊成員,及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遺族,他們走過被噤聲的年代,恐懼及創傷如影隨形,成為一生都無法卸下的歷史馱負,鏡頭緩緩隨著他們的日常身影流動,他們從日常中撿拾記憶,還原歷經歷史劫難的生命軌跡,從被迫參戰的無奈際遇,到失去親人又背負標籤、跌宕波折的成長處境,沒有悲憤控訴,只有娓娓傾吐,讓他們重新擁有屬於自己的個體傷痕記憶。
深植在他們身體裡的記憶,也留存在時間、空間的縫隙中,本片亦靜靜凝望散落高雄各地的軍事遺址,見證著工兵的血淚與青春;當倖存者逐漸凋零,就以訴說及凝視抵抗遺忘,記憶猶如在這塊土地上努力生長的野番茄,結出強韌的生命果實,展現堅毅不拔的姿態。
第二季也将邀约周涛、何炅担任解说员。周涛的解读深情饱满,表达深沉厚重历史的同时,兼具细腻婉约的声线让纪录片更有温度。何炅的声音浑厚亲切,充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全片没有对话,通过解说员声色情感带入,走进观众内心传递精神状态,历史情怀。虽然只有大全景式的写意画面,但何炅和周涛的配音极具"个性化"特色,对不同的历史人物保持的不同的讲述节奏,和"个人志"叙事式的解说词文案完美配合,极大丰富了观众的临场感体验。本季的解说词也都是经过极致打磨,优美又不失本真,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中国诗人的精神故乡,聆听历史深处邈远的回声。
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农民们在广袤的土地上不间断的播种、浇地、施肥、除草、防涝防旱、收获买卖,以最平实接地气的方式去记录发生在大地上农民的劳作过程、农作物的生长变化,以及忙中偷闲的碎语时光,并与天地之间的鸟鸣虫啼、蓝天风雪共同形成一幅幅动人的风景画,愿你我都在此寻找到平静的时刻,获得继续向前的力量。
冬小麦和夏玉米的收获是华北地区庄稼人眼中最重要的收获季,以大多数家庭所有地为10几亩来计算的话,玉米和小麦收获大约都在14000—15000斤左右,买卖之后一共能收入四万多块钱(刨出去耕地播种、施肥打药、收割等雇佣机器的成本费用,实际挣得在手两万多块钱);而大棚蔬菜作物其实已由之前的辅助经济作物转变为了比玉米小麦更为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片中以菜椒为例,大约历经长达6个节气的照料生长成熟,一整棚菜椒上万余斤,价格好的话,农民能赚将近四万元。目前在村里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依赖于蔬菜大棚,所以在片中往后部分看到变更土地种植方式建大棚的场景,大概可能由于每个人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不同,认识到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网络产品部和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火焰蓝,只为你着迷》以趣味化、平民化和个体化的语态讲述新时代消防队伍365天,24小时不打烊守护一方平安的故事。本片全方位展现新时代消防员们临危不惧、勇往直前、逆向而行的“火焰蓝”精神,还原神圣职业光环下的一个个血肉之躯,普及消防知识,唤起并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
内容上从宏观到微观,过去到今时,不同角度全面解读食物以及背后承载的家庭观念、生活方式甚至精神信念。
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省,山峦纵横,水系发达,阴天多雨,日照不足,九百多条河流把连绵起伏的高山分割成一个个孤岛。由于特殊的地域特点和地理位置,贵阳不仅历史上是通往西南重要的驿站,现在更是贵州最中心的城市。
山、水是贵阳的骨架,因此,贵阳有“山水定城”一说,这也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一座城市的地方。认识贵阳和贵阳美食,我们以地域条件为基础,包括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分别从山、水、城三个层次进行解读,展示贵阳多样化的风味、多样化的地貌、以及多样化的民族和人群,用美食呈现一个既熟悉又意外,既典型又极致的贵阳。
该片得到了 “中央重大理论文献影片创作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的充分肯定,并被列入发行全国的重大文献电影片。该片对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2009年10月17日在江西南昌举办的的中国第1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本片获得最佳纪录片奖。
史料的详实丰富无疑是文献片最大的看点。而其中的真实性则是文献片的灵魂与生命。《决战太原》的真实性,一是体现在战争场面上。30分钟的原始资料是战地记者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而其中有的战地记者永远倒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二是体现在战争遗址遗物上。从影片中既可看到太原战役对决的山头、要塞,看到当年的碉堡、主攻战场,甚至民工提供攻克要塞山头的羊肠小道,又可看到攻克太原城后的复工复业、供电供水布告,黄樵松将军写给爱妻的遗嘱,甚至阎锡山的录音讲话等。
三是体现在战争亲历者生动叙述上:如处理烈士后事工作队副队长杜明学的痛心疾首,霍桂花冒死送达太原城防图而终身残疾的动情往事……很多镜头画面,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很多鲜活事例令人潸然泪下。
《决战太原》不仅仅只是一部电影作品,或者纪实性文献作品,它背后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民族记忆,永恒不朽的崇高精神。从战争本身来看,它是国共双方的激烈对抗,但从其延伸意义看,更是当年每个人都无法回避必然面对的人生航向的最终选择,是对两种不同前途命运、不同道路方向的抉择。徐向前、薄一波与阎锡山,这三位隔河相望的五台老乡,虽然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曾走到一起,共赴国难。但却最终因为思想和信仰的差异而作出了各自的选择,在两条不同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决战太原》讲述了解放战争史上那段历时最长、战斗最激烈、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但并没有过多记录其惨烈和血腥,而是客观记载双方决策者对历史潮流和形势发展的把握与决断;着力分析每一位战争经历者的思想认识、心路过程和深切感受;着力展现战争对人的思维观念和精神世界的强烈冲击。战争可以改变历史的格局,可以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进程,战争对人的心理的改变、对人的心灵摧残也是显而异见的。历史上任何战争都是雄壮的,但都是极其残酷的,都是人所不愿意看到的。战争绝不是游戏,绝不是开玩笑。战争会使国家丧乱、家破人亡,战争既毁坏着生存环境和社会秩序,更直接剥夺着鲜活的生命。
八年抗战胜利了,人民盼望的和平局面即将到来,应蒋介石电邀,毛泽东亲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但是毫无和谈诚意的国民党却同时挑起了内战,无情的战火重又点燃。经过三年解放战争的无情对决,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迎来新中国的诞生。战争取得了胜利,然而残酷的战争也夺去了无数先辈的生命。《决战太原》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真实的战争场面,尽管是有限的,尽管并不全面,但那一个个珍贵镜头都是当年战地记者冒着枪林弹雨,用鲜血和生命记录下的。因为选材的独具匠心、视角的新颖别致、丰富的史料记载,使我们了解到这场城市攻坚战双方的巨大付出。资料显示,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发起,到1949年4月24日结束,前后历时6月有余,共计歼灭国民党军队135000余人,其中俘虏77000余名,包括岩田、王靖国、孙楚等人在内的师级以上军官40余人。解放军为攻取这座城市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共计伤亡45000余人。仅在太原解放战役中就有7000多革命烈士长眠地下。当我们站在苍松翠柏间献花鞠躬的时候,当我们因英雄的战士而自豪和骄傲的同时,我们的心情也是十分悲痛和沉重的。在烈士陵园,我看到一个个刻有烈士姓名的墓碑,还看到只有所在部队名称而无姓名的烈士墓碑,更有既无姓名又无部队名称的无名烈士墓碑,可能还有许多连墓碑也没有的烈士永远长眠在战场的某处遗址。他们是我们的前辈,是为了我们今天安宁的生存环境而英勇献身的亲人。
在人民解放军隆隆的炮声中,太原绥靖公署的地下室里,顽固不化、决不放下武器的梁化之、阎慧卿服毒自尽。在阎慧卿自尽前夕,由梁化之代笔写下了《阎慧卿致阎锡山的绝命电》。“妹虽女流,死志已决。临电依依,不尽所言!妹今发电之刻尚在人间,大哥至阅电之时,已成隔世!”电文中,充满了一个被卷入战争的女人的绝望与悲怆。据说,阎锡山在上海读到这份绝命电时,泪流满面,悲痛万分。
人类道义的化身和力量从来就是拒绝战争的。道义的战争从来都起因于被逼无奈奋起反抗,道义的战争从来都是为了制止战争、最终消灭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