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库
爱,可能更来自真正的对话。沈可尚耗时七年,记录到主要角色从相恋、结婚、生子的生命过程。本片呈现八对夫妻生活对话,他们开诚布公、质问对方日常生活中不会触及的话题。从为什么要与对方结婚到不再有激情的婚姻生活;是否厌倦对方到一触及发的婆媳问题;还有关于性、关于生孩子、关于受不了对方的点点滴滴……中国大陆的小夫妻阿飞与乐会,在打工的地方认识、相爱、结婚,通过质朴的对话,看到大陆年轻一代农民工的婚恋观念;台湾的白领年轻夫妻勇诚与薇之,展现了城市夫妻对婚姻的期待与妥协;另外还有教授、小吃店老板、白领职员、艺术工作者、创业家、家庭主妇等,他们之间最真实的对谈,带领观众反思自身对婚姻与幸福的定义。
从拍摄现场到后期录音室,从配音、配乐、音效到最终混音,本片顺著台湾同步音效师胡定一的职业生涯故事,追索台湾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声音製作。同时,延伸至华语电影声音世界,前往香港、北京、上海,一窥声音制作历史、技术发展 ,与当今产业动态。从胡师傅个人故事出发,拉大至更宽广的视角,《拟音》试图在这个时代,为(华语)电影声音发展留下重要记录。
但,或许等等?要认识、理解电影声音幽灵,本片只是一个微小的开始。
如影史上第一句自电影中发出的人声所言:“你根本什麽都还没听到呢。”
一部向九〇年代台灣搖滾樂致敬的電影。趙一豪〈改變〉揭開主角「獨裁者樂團」序幕,這首出自
1990 年台灣最後一張禁歌專輯的歌,映照這群搖滾客如何離經叛道,堅持唱自己的歌,而在反抗威
權的同時,也被權勢蹂躪糟蹋;片中警察濫權、橋下破爛演唱會等,諸多情節源自曾經的真實,結
局則讓人意想不到。
董事長樂團貝斯手林大鈞監製,滅火器、八十八顆芭樂籽、Trash 等樂團樂手大銀幕集合,澎恰恰神
來一筆客串,搭配〈你袂了解〉、〈愛我你會死〉、〈細粒的目睭〉金曲連播,以及「農友」最愛的,
「一二三四,___!」
好似從自然與動物觀點直視人類醜惡的影像詩歌。春雷乍響,馬羊閒步,白色雲影搖曳,一切自成韻律。與那國,日本最西端的小島,距離台灣僅111公里,僅千餘人口,安靜地漂浮於海上。導演黃信堯此回嘗試放棄敘事的掌控,讓孤島上的各個元素自成一畫,樸拙而不失真地串接成一部刻畫疏離與距離的絕美影像,並從中尋找到自身與島民存在的意義。
一艘远洋捕鱼船即将从海港出海,随着鱼群东奔西走,进行一场为期三年的捕捞。当船驶得越远,飘荡的讨海生活使人对未来感到恍恍无依。然而,对假的向往也就更坚定了些。满载而归,就近泊入小岛卸下鱼货,随即又驶回广袤无边的海洋,日复一日,直到三年期满回家的那天。
2001年,台灣近代第一支女子棒球隊—木棉花在高雄誕生,播下台灣女子棒球發展的種子,20年來,台灣女孩參與棒球運動,從過去的疑惑質疑,到如今的肯定自信,20年來,在台灣各地熱愛棒球的女孩,用她們對棒球的執著、打破框架的勇氣,一步一步共同堆疊起屬於女孩的棒球舞台。她們曾經的懷疑與失落、堅持與開創,是一段不能被忽略的歷程。20年後的今天,邀請您一同來見證!
《白鴿計畫:台灣新電影二十年》蕭菊貞受釜山影展20週年特別企劃「紀錄片系列專題—亞洲電影的力量」之託,拍攝本片紀錄自台片票房復興,台灣電影工作者所面臨的困難,藉由一段段與台灣導演的訪談,爬梳台灣電影中所反映的社會脈動以及「國族認同」議題。
透過訪問導演、製片等電影各界人士,形塑出現今台灣電影的嶄新樣貌,更一窺電影從業人員對於電影的肺腑之言。另一方面,隨時代演變,觀眾對於台灣的想像日漸擴展,這片土地的觀眾似乎湧起一股渴求,希望看到與自身環境及土地相互連結的電影。對於這股新趨勢,身處新世代的導演們又將會如何應對?
高雄是日治時期的軍事重地,也是二二八事件中遭受嚴重軍事鎮壓的地區。本片尋訪經歷過二戰的台籍日本兵、二二八事件雄中自衛隊成員,及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遺族,他們走過被噤聲的年代,恐懼及創傷如影隨形,成為一生都無法卸下的歷史馱負,鏡頭緩緩隨著他們的日常身影流動,他們從日常中撿拾記憶,還原歷經歷史劫難的生命軌跡,從被迫參戰的無奈際遇,到失去親人又背負標籤、跌宕波折的成長處境,沒有悲憤控訴,只有娓娓傾吐,讓他們重新擁有屬於自己的個體傷痕記憶。
深植在他們身體裡的記憶,也留存在時間、空間的縫隙中,本片亦靜靜凝望散落高雄各地的軍事遺址,見證著工兵的血淚與青春;當倖存者逐漸凋零,就以訴說及凝視抵抗遺忘,記憶猶如在這塊土地上努力生長的野番茄,結出強韌的生命果實,展現堅毅不拔的姿態。
我是一个纪录片工作者,Cling是我的朋友,我们都是女同志。历经同志恋情中的挫败,我们不约而同决定转性嫁给男人,但婚后却无法跟男人做爱,为此与丈夫关系冲突不断。最后我的婚姻以离婚收场,而Cling依旧在婚姻中挣扎。我们是两个在爱情中寻寻觅觅的女人,我们不停地寻找幸福的公式。到底幸福的公式是什么?或是幸福其实没有公式?
《寻找背海的人》以年轻小说家寻觅的踪迹,串起王文兴的文学生涯。图书馆内密排的书架,校园参差的花树与歧路,对艺术的敏锐感受和一己之见,犹如雕凿精神的枣核那样,精工地将情思翻译为记号,再翻译为文字。王文兴展现了一个信守文字信仰、珍重对待写作、以缓慢换取深刻的文学身影。
陳明章,年輕時接觸西洋音樂,從披頭四到鮑伯狄倫,常常拿著一把吉他就自學自彈唱著,在那時臺灣戒嚴封閉的社會風氣中,沈浸在音樂裡的他感受到快樂與自由,因此立志成為音樂人。後來,遇見了陳達的月琴吟唱深受感動,決定回頭踏尋臺灣土地,認識這塊土地傳唱的歌謠樂音,於是環臺拜師學藝傳統戲曲音樂,融會貫通於創作上,寫出了許多屬於臺灣自己的音樂與故事⋯⋯。
邀請您一起進入陳明章的內心和生活,在他的創作歷程中從國際電影配樂一直到歌曲、舞台劇等等的音樂產出心路歷程,同時也在片中的一首首歌曲中感受到臺灣的從戒嚴到解嚴,從專制到民主的社會氛圍演進,一起流動搖曳結合在時代與社會的氛圍裡,連結著我們的對於臺灣這片土地的共同記憶。